文/馬自明
誰是深圳硬體創新的幕後推手?
-
直擊深圳創客大本營,連郭台銘都在學
答案是潘昊。這一位才 30 歲的年輕人,將創業、製造和創投三合一,連郭台銘都在學的商業模式,讓他成為中國第三波製造革命最具潛力的代表人物!
30 歲不到、生長於中國四川的小夥子,能在深圳闖出什麼樣的事業?答案是:一場 2 萬人參與的博覽會、一間每年平均營收成長 200%的硬體製造企業,以及一家科技創投公司的創辦人。
這名小夥子,叫做潘昊。潘昊沒有照父母期望去念博士,他捨棄英特爾工程師的身分,一個人騎著自行車,花了 3 個多月從四川一路到北京,去尋找人生的意義。這趟旅程的確改變了他的一生,他決定自行創業。
最終,潘昊跟許多年輕的創業家一般,選擇到南方的深圳落腳,開創矽遞科技(Seeed Studio),他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攤開中國地圖,深圳是全中國硬體製造供應鏈最密集的地方。現在,矽遞已經是中國第一大、全球第三大的開源硬體零件製造商。
曾經登上過《富比世》中文版封面,選為中國 30 歲以下最具潛力的創業家,潘昊不只是開一間製造工廠這麼簡單。他左手投資成立深圳著名的硬體創業孵化器「柴火創客空間」,並引進美國的「創客市集(Maker Faire)」活動,號召 2 萬人參與;他右手在深圳華強北開辦一家名為 HAXLR8R 的創投公司,成為深圳新創公司的天使投資人。
「潘昊的厲害之處,在他打造出一個開源硬體製造的完整生態圈,」一名深圳的創業家並指出,3D列印帶起的第三波製造業的「自造者革命」,席捲整個深圳,許多年輕人都想自己當「創客」,動手製造軟硬整合的產品,而潘昊正是這波硬體製造革命的新共主,外界都稱他為「創客們的軍火商」。
- 藏身老舊工業區,只接少量多樣的小案
本刊記者實地走訪深圳,直擊這一間深圳硬體創新的「軍火庫」矽遞科技總部。矽遞總部雖然位在深圳科技重鎮南山區,但卻是隱身在留仙洞的一處老舊工業區裡,搭著有些遲緩的電梯直上 5 樓,直到打開門,才感受到這一間年輕新創公司的活力氣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用電路板拼湊而成的牆面、綠色「Seeed Studio」字樣,以及站滿前來應徵工作的年輕人,他們平均年齡皆 20 多歲出頭而已。
「我們最近都在大力招聘人手,」帶領記者參觀的社區經理謝子君指出。因為矽遞科技 2013 年年營收達新台幣約 3 億元,約占全球開源硬體產業的 10%,而且是一家每一年年營收翻倍、快速成長擴張的企業,來矽遞的深圳年輕工程師,賭的是它未來爆發力。
再往裡頭走,約 50 坪大的辦公室裡,坐了 30、40 位員工,每一位都聚精會神地盯著電腦螢幕上的3D草圖;旁邊的工作室裡,擺放著一台3D印表機,和各種大小的電路板,桌上則堆放著電路板組成的小玩具,如遙控汽車、會發聲的機器人等。這些成品都是運用3D列印機,或用簡單便宜的零件製造拼湊出來的好玩小東西。
「我們的定位很清楚,一萬件以下的產品訂單,我們才接;超過一萬件,讓富士康這樣的大廠去接,」謝子君表示。如果說,鴻海是幫助蘋果等大企業,大規模代工製造的代表企業,矽遞正好走著一條和鴻海完全相反的路 – 他們幫助初期產量規模不大的硬體新創公司,用便宜的開源零件製造產品。
- 挖掘有潛力的公司,成了鴻海旗下的客戶
據了解,潘昊和創業夥伴繆建國在○八年成立矽遞時,他的第一批訂單,是來自新加坡創業家下訂的十顆LED燈,總價才 60、70 元人民幣。不過,潘昊發現,這群從事硬體製造的創業家,需要一些比市面上功能更強一點的開源零組件,而矽遞正可以設計和製造這些開源零件,提供給這群創業家。目前,成立才 5 年多的矽遞,已經能提供 1000 多種不同的開源零組件。
走往位在辦公室正下方的矽遞工廠,謝子君表示,他們稱之為「敏捷製造中心」。其實,這間廠房的大小大約 100 坪,以工廠而言,規模不大,設備裝潢也相對簡陋,而且穿件防靜電衣就能進出,隨意觀看、拍照,與一塵不染,戒備森嚴,連手機都不能帶進去的高科技製造廠,大相逕庭。
對於鴻海這樣的大製造業,對矽遞小工廠或許嗤之以鼻,但這正是矽遞的生存之道。不論是量大質精的大規模製造業,或是「一塊公板走天涯」的山寨廠,對量不但小,而且功能要求又不一的新創公司訂單,根本不屑一顧,而矽遞則找到其中的潛在商機。
因為,潘昊試圖打造的,不僅僅是開一家製造公司,而是從研發、製造到投資的一條龍企業,簡單來說,像是「製造和創投」的綜合體。潘昊不但每個月花上新台幣 10 多萬元,在南山區創意園區租了間辦公室,成立「柴火創客空間」,尋找有創意、有潛力的創業團隊入駐,他在一二年並成立 HAXLR8R 創投,把深圳具有潛力的新創公司帶到美國矽谷募集資金。
舉例而言,被京東商城戰略發展部總監那昕稱為「我們最期待的手環」、爭取在京東開賣的「新我(BeTwine)」,創辦人高磊就來自於潘昊的柴火創客空間,高磊的創業夥伴也是在柴火遇到。新我是一款結合健康管理、遊戲和社交功能的手環,如同培養一款以自己為主角的「電子雞」,第一次 1000 條的小量試產就是由矽遞協助生產。
結果,新我甫推出,立刻大紅大紫,據說實際募資超過新台幣數百萬元,月產量需求也達到數萬條,但這樣一來,就超出矽遞一萬件以下的生產原則,因此,在潘昊的撮合之下,新我改轉交由鴻海接手生產,並成為鴻海旗下硬體創業孵化中心 Innoconn 的第一個客戶。
但潘昊一路伴隨新我這家公司的成長,也成為新我的最早期的參與者。更直白點說,鴻海反而成為幫潘昊這群創客們代工的廠商。
在硬體創新領域結合製造和創投的獨特商業模式,郭台銘也注意到了。過去看不上小量訂單的鴻海,在遭遇製造業的天花板之後,開始把注意力放在訂單量小,但具爆發力的新創團隊,像鴻海近來成立的創業服務平台 Kick2Real,目的就是尋找下一波新訂單來源。
「我們的營收有九成五都來自歐洲和美國,」矽遞社區經理韓梓煜拿著一款法國品牌、由矽遞供應零件的玩具機器人,向本刊記者介紹指出結果,新我甫推出,立刻大紅大紫,據說實際募資超過新台幣數百萬元,月產量需求也達到數萬條,但這樣一來,就超出矽遞一萬件以下的生產原則,因此,在潘昊的撮合之下,新我改轉交由鴻海接手生產,並成為鴻海旗下硬體創業孵化中心 Innoconn 的第一個客戶。
但潘昊一路伴隨新我這家公司的成長,也成為新我的最早期的參與者。更直白點說,鴻海反而成為幫潘昊這群創客們代工的廠商。
- 小公司接軌國際,九成五營收來自國外
事實上,潘昊從帶進美國矽谷發跡的創客市集,和美國業者共同成立創投公司,不難看出他企圖走國際化的經營策略。據了解,潘昊時常帶隊到矽谷參觀,不然就是飛往印度等國拓展市場,把全球的硬體創新能量,注入深圳,也把深圳的製造實力,帶向全球。
台灣雖然亦有類似柴火創業空間的地方,如 MakerBar,但缺少如矽遞具產業整合力的公司。MakerBar 創辦人闞凱宇感嘆地說,台灣不是沒有硬體創新的創意發展,也不是沒有實現少量多樣的製造供應鏈,但卻沒有建構起如深圳這般的生態系統,導致「即使有好的 idea(創意),也找不到人來製造;就算千辛萬苦找到製造商,idea 也跟不上市場快速變化的腳步。」
「沒人能保證他們參與的項目每個都成功,但誰知道他們會不會遇到下一個蘋果?」一位深圳的業界人士表示。在硬體創新、百花齊放的年代,潘昊與矽遞,正醞釀著一場中國深圳硬體製造的新革命,向來以優異的製造能力自豪的台灣,小心注意的時候到了!
(轉載自合夥夥伴《財訊》雜誌)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