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未必都有著雄厚的家世背景或亮眼的學歷,不過心中必定有著某些信念支撐他們追求夢想,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道路。以下為 10 位在矽谷打滾及創業的成功人士,以他們自身創業的經驗為奠基,為創業新鮮人統整及提出的建言,就讓我們一窺他們成功的秘訣吧!
這 10 位講師分別為:
- Evernote 創辦人 Phil Libin
Evernote 是他創立的第 3 家公司
做我們所喜愛的事物吧
產品比結構性來的重要
早點網羅及栽培你的共同創辦人
總是主宰一切很蠢,這不會為你的公司增添任何長期的價值
別和你不想一起創辦公司的人做朋友
為自己打造些什麼吧
不要老是有退出計畫,不要作一些你不想賣的產品
- Optimizely 創辦人 Dan Siroker
離開 google 後,幫助 bama,最後創立 Optimizely
提出好的問題比給建言還好
創辦人寫出算法,其他人執行
每個新人才都需要比平均水準高
投入市場時,很難決定優先順序
善用反饋迴路
- 矽谷天使投資人 Ron Conway
投資人才
找尋能增加價值的投資人
須具備矇騙人的能力
別和數據討價還價
如果一個產品成長快速,那他就是個好產品
懂得看出產品的缺陷
社交產品改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
Follow up plan 需要持續被追蹤
即使是創辦人也適用於 Hire Fast、Fire Fast 法則
專注於產品才是重要
- Andreessen Horowitz 合夥人 Chris Dixon
好的 Ideas 看起來總是不太好
好的 Ideas 和糟糕的 Ideas 的匯集點就是最好的想法
噓 …… 你需要一個別人不知道的秘密
從過去的經驗學習
萌生一個想法時,先自問這會挑戰到社會行為準則嗎?
有能力之人有辦法將事情簡化
紐約時報需要被分支成 twitter、craigslist 以及部落格分享出去
- VMWare 的 CEO Dian Green
我們有著強大的願景
找一個能增加價值的里程碑
別老是想著整頓辦公室
讓人們的生活更簡單
永遠都要設一個 Deadline,才能讓你完成大小事
不受限自己的選擇
和對的人工作,才能使公司無價
- Counsyl 創辦人 Balaji Srinivasan
讓我們談談退出計畫(Exit)
Voice:繼續經營並嘗試做些改變 vs. Exit:離開並在別的地方重起爐灶
Exit 給 Voice 力量,人才的離開給予 Voice 一個機會
讓人們見識一個由矽谷領導的世界
矽谷重塑所有行業
行動裝置的發明使得退出計畫風險降低
- Watsi 創辦人 Chase Adam
去他的非營利
Do good + Do well = 贏得信任
效率差、官僚風氣盛行以及資金不足註定走向失敗
Watsi 的命名由來是一個小鎮賦予靈感而來
非營利最差的一點就是沒有任何賺頭
任何在 Watsi 上的程序都有資金援助
找一些你看重它比看重自己還多的事來做
讓世界變小就是讓世界變好
- Twitter、Square 創辦人 Jack Dorsey
Robert Henri 曾說「我們在這裡的目的,不是做別人已經做過的事」
別擔心收到拒絕
每天都要做一個 Daily Memo,並在上面標明 Do & Don’t 選項,這會幫助你了解什麼才重要
Bill Walsh 曾說 「不要幫別人打造夢想」
當一切都上軌道時,依舊選擇困難的方法做事
讚美更勝於責罵
小細節成大事
以下為 Jack Dorsey 給創業新鮮人的 tweet
你
你是未來
你有想法
這是你的任務
有時候你成功
有時候你失敗
但這都取決於你自己
想要在這世界中看到什麼
- Facebook 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我做我想要的東西
我們(facebook)從來不認為我們會風靡世界
我們替所有人設想多一點,這是我們的習慣
Apps 應該要更人性化一點
保持決心
一個錯誤讓我損失十億,但這都沒關係
當一個問題產生時,先將它鎖定直到它再次出現
找最重要的事情
我剛開始創業的時候什麼都不懂
我從來不認為創業會光鮮亮麗
雇用某人時,我都在心中問自己願不願意為他工作
將自己逼到絕境,反正最糟還能怎麼樣?
- Airbnb 創辦人 Nathan Blecharczyk
失敗的越多更容易成功
任何經驗都有附加價值
最重要的就是選好合作夥伴
努力撐過一切
在你放棄一件事之前,請先確保你為它做到 100% 的努力
看起來越簡單的事,做起來越難,努力不懈才是真理
看看以上這些大咖創業家的精神,雖然每個都大不相同,不過,這不也證實了每個創業者的獨特性嗎?希望以上這些「教條」對於創業新鮮人能有所幫助,並期許各位能為自己立下屬於自己的信念。
(資料來源: Business Insider;圖片來源:billerickson, CC Licensed)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