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世界都在讚美台灣擁有最好的軟體人才、最頂尖設計力和經驗豐富的硬體製造能力時,你會不會好奇台灣在「軟體+硬體+設計」的整合動能下,能蹦出什麼樣驚世的創意火花?
如果你問我這火花會在哪被點燃,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自造業」。我深信這是一把能讓台灣燒遍全世界的創意之火,而且每一個人都能成為燎原中源源不盡的燃料。
但這把火該如何燃燒?促進「自造之火」燃燒的風向夠清楚嗎?
《TO》專訪了 MakerBar 創辦人闞凱宇,請他指出台灣如何以製造背景為基礎,發展自造、設計、軟硬整合上的無限可能,也請他分享在領先全亞洲的自造者聖地 —— 深圳看到什麼樣蓬勃發展的自造者生態和成熟的商業模式,是台灣可以引為借鏡的。
《TechOrange》(以下簡稱 TO):您之前有去深圳,在自造者的生態上,你觀察到了什麼?
闞凱宇:現在深圳應該算是擁有全亞洲最理想的自造者生態,所有的 Crowdfunding (群眾募資)這種 Kickstarter 上的 Product 最後其實產出都會在深圳。目前很多,國外的群眾募資相關的產品都是在深圳製造。原因是因為他們生態圈循環的速度很快。
基本上深圳已經超過打樣的階段,面對 Maker 所提出的概念可以直接提供一個真實運作的產品。先測試產品原型功能是不是 OK,一旦 OK 直接下到 1 到 100 的單,可以馬上出貨。因為 Kickstarter 上面都不會是太大的單,所以深圳的彈性優勢可以馬上供給。
在深圳, 1 ~ 100 單的生產鏈已經成熟,而且非常活躍,甚至很多中國在地人或台灣人都在那邊做這一塊的 Ecosystem,大家都相信這才是未來。大家都在講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大量化已經大到一個極致之後,其實大家都還是想要做一些特殊的 Product。
所以不管是技術面或整個生態,在那邊都是非常完整的。
TO:從製造一直到投資者、空間育成、創意的部份在深圳現在已經完整?
闞凱宇:對,在深圳不管是創客空間、育成中心或是加速器都有很多選擇。
其實在那邊最多大家最喜歡做的是加速器。也就是一個月之內就可以有東西出來,直接上 Kickstarter。目前深圳那邊算是全亞洲規模最活躍的、動能最強的。
因為有很多的成功的案例已經在那邊發生過。所以 Maker 之間有很好的經驗傳承,相對的自造者的生產鏈就會很快的被建立起來,在深圳大家都已經知道群眾募資的遊戲規則是什麼。所以 Kickstarter 上面很多的遊戲規則基本上在深圳這邊都已經定了,大家都很了解市場,基本上這個創意一出來就已經知道可以賣到多少,有點像是可以被推估出來的公式值。
他們對這個經驗已經非常清楚了,所以都知道要怎麼樣來操作,包含要上 Kickstarter 之前哪些東西要哪邊買、怎樣曝光量會夠、哪個東西是現在的趨勢。所以你看 Kickstarter 上面類似的專案都一波一波的,同一期都類似的產品不也是一直在做,其實就是跟這個環境經驗有關係。
所以說為什麼外國人會來到深圳,全部都是因為供應鏈。
深圳是最方便的,因為留在深圳的這些人以前都是負責供應鏈,包含留下來的外國人,基本上他們以前在他們 Project 裡的角色都是在尋找供應鏈。最後他們就定在深圳,因為這邊的供應鏈太強大太有彈性了,完全可以符合 Maker 的需要。
其實你可以很明顯看得出來,在深圳,他們有開放型的辦公室、很強大的社群,因為光是在這些空間育成出來的案例就這麼多,所以他們彼此之間都會認識。
TO:其實台灣的供應鏈能力也很強,你覺得台灣與深圳的差距在哪?
闞凱宇:因為他們整個城市基本上都是一個工業化的城市,而台灣已經慢慢不像是這樣做了,尤其是台北。因為我們的工業區都已經分散了,但他們的工業區是很集中的。
再來就是深圳有華強北,就是一個電子零件的集散地,有點像光華商場。在深圳 Maker 是怎麼做專案開發的,很多東西你如果都要從頭開發是來不及的,所以大陸手機很多山寨手機,就是在華強北找許多模組,然後買了兜起來,組成一台手機,基本上有一個華強北,可以縮短創意被實現的距離。
所以那邊已經有很多的模組,也是為什麼深圳可以有創意,就是因為他們的這些模組已經都完備,所以他們想到一個新的產品只要把這些現成的資源組合起來。
TO:你在那邊看到了那邊的生態是台灣 Maker 圈裡比較缺少的?
闞凱宇:台灣比較沒有的是,台灣的 Maker 其實沒有那麼市場導向。所有去過深圳的人,他們都覺得未來 Maker movement 會發生的事情就一定在深圳,因為深圳完全切中 Maker 可以生存下來的定位。
Maker Faire 大家都在講美國,可是美國喜歡做那些大怪獸,然後大家自己很開心,卻不知道這些怪獸到市場上會發生什麼事。像是日本他們做的是很高科技、很酷的東西,但是專門是給這些很宅的人。另外因為他們技術已經到一個頂,門檻又定很高,所以他們完全不考慮市場怎麼樣想,大家就是做爽的,就是大家來比誰的技術誰強。
深圳就是一條很確定的路,這條路就是直接上戰場,而且產品是面對市場的。所以他們很清楚,這一波沒了,這個產品這個月失敗了,我下個月就再來一次。
可是台灣的公司是:好好的做一個產品,然後再上到市場,卻已經失去在 Maker 時代最重要的時效性。在深圳,這個時間的遊戲規則已經開始改變。台灣其實缺乏的,是大家沒有那個勇氣很快地把這些 idea 給實現出來。
如果願意的話,其實我們有很強的創意優勢,因為台灣有很多很好的 Idea,這些也絕對不輸給國外來的,可是要思考怎麼把它們整合起來。
還有另一個重點就是說,台灣人不懂這個遊戲規則。
TO:你覺得台灣的自造、設計文化跟氛圍是有能力可以做到,只是沒有勇氣去做這件事情?
闞凱宇:對,看新一代設計展就知道,大家都很敢。
在深圳,這些育成中心或是加速器,其實就像是一間一間的小學校,你認同他的理念甚至你覺得這個老師他可能有資金,可能有一些好的 Connection,所以你就會想儘辦法加入到那裡面去,那台灣其實這些設計學校的學生,他們都沒有真正的把「產品」勇敢地做出來。所以我覺得台灣是有很強的創意能量,只是並沒有好好的運用群眾募資走到下一個階段。
我們希望借由 MakerBar 可以做到這個事情,為什麼我們還要去這麼多不同的國家去拜訪,就是看有沒有機會可以把這個 Connection 接起來。像深圳,他們也一直跟我們要 Project。他們要 Project 是因為他們也想要有外來的刺激,他們同樣覺得從台灣過來的創意會比較好。
可是這些合作就是要信任感累積起來才能夠做。台灣還缺乏一點刺激。我的想法是,他們那邊有很多很好的成功案例,所以大家會看到會去追、模仿,可是台灣目前還沒有那麼多。
在台灣之前可能有媒體大幅報導 App 產業,所以大家可能很快就投入下去,有一些 App 真的有做起來,真的很不錯,但台灣現在還是在走這條路。
到現在,我覺得這是完全不一樣的新局面,遊戲規則完全不一樣。那我們有沒有辦法讓這些年輕人可以看到,然後讓年輕人相信他們也可以做得到。所以我希望我們可以做的就是,也許我們可以帶大家一起去 Kickstarter、到其他世界各地,把他們帶出去,因為只要有人成功,那大家就會有動力去挑戰。
TO:App 開發一陣流行後,我們又進入到下一個階段,在這種軟硬整合的 Project 裡,這些包含硬體、韌體、軟體、工業設計 …… 是不是潛伏了一個更大的趨勢和輪廓?
闞凱宇:他絕對會是一個更多元參與的一個專案。
譬如說現在軟硬整合,我覺得那是台灣最大的優勢,因為台灣有非常多硬體上非常有經驗的工程師。現在慢慢的這些公司,開始有些人開始跟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去做一些 Project,慢慢地可以把創意實現出來。
台灣的工程師是真的很有經驗,可以一個人就完成所有事情。因為這些我們看到的所謂穿戴式設備、物聯網的裝置,在硬體上對他們來說都很簡單,他們以前都要處理一些更大更複雜的架構。所以我認為台灣的優勢是在這裡。
台灣還是有很多有經驗的工作者、很多有創意的年輕人,但第一個是要讓他們相信這件事情,再來就是要把他們串連起來,創造出一個空間讓他們可以一起投入,一個環境讓他們共同合作然後投入一些 Project 進來。這個是我覺得我們應該去做的。
TO:在台灣怎麼樣去串連這些韌體、軟體、工業設計、結構很厲害的人,讓他們找到一個共同的方向,然後聚集在一起共同激發創意?
闞凱宇: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一直辦活動,盡量用辦活動把社群建立起來。我們現在想把設計師、工程師 …… 不同角色整合起來,不同能力的人才能組成完整的一個小的 Team,可以很快速的去開發產品。
我們現在固定有設計師社群、寫程式的社群,像 Rails Girls 、Python 這樣的社群,Rails Girls 已經很穩定每個禮拜在這邊聚會,那 Python 已經開始準備都在這邊聚會。
所以只要有軟體設計師,硬體的再加入在結構面一起合作,就可以形成一個好的 Ecosystem。
TO:相較於國外,你會認為現在台灣自造者的社群的文化沒有那麼開放,比較有隔閡嗎?
闞凱宇:一定會有,即使在全世界各地都一定會有。所以為什麼要這麼多不同的空間存在,就是因為每個空間都有自己的特性、個性,這些個性不是說我們可以把它營造出來的。而是大家透過社群慢慢塑造出來的。
為什麼要有這麼多空間?因為每個空間都應該有各自的發展方向,即使會因現實面的限制而無法顧及到所有人,但是沒有關係,就跟談戀愛一樣,你總會找到一個適合你的。如果說政府只是要做一個最大的,希望 Maker 都來這裡的話,其實沒有辦法像原本自造者運動一開始的精神一樣,就是 Bottom up。
TO:深圳有哪些優點、特質是台灣自造者社群值得模仿和學習的?
闞凱宇:以 MakerBar 來講的話,我們當然還是很鼓勵把大家實做出來的 Project 變成為一個商業的商品,因為所有在經營空間的都需要思考如何「永續」,同樣的所有的 Project 也是要有資金才能到下一步。
大家不能就只是做得很開心,但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
因為 Maker 有分很多個層面,像是《Make》 雜誌,他們介紹的就是給大小朋友,大家只要有興趣都可以跟著我《Make》 雜誌一步一步做,這一步一步做完之後也許你就可以做出一個具備基本概念的專案,第一個要讓你動手做,有一個正確的觀念,相對應學習到一些內容,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辦課程。
但總是要有下一步,下一步就是如果我要做 Project ,但一開始沒有材料經費怎麼辦?也許你可以用一個 Project 去賺下一個 Project 的錢,這個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生態才會一直生生不息。國外都是這樣的,大家都講說台灣都好像沒有什麼在旋轉,國外的生態是一直在轉,就是因為他們有這樣的螺旋在循環。
台灣其實一直很有自造能量,但是都一直在消耗、一直在放煙火,包含我們都是一直在做這件事情:怎麼樣讓空間可以一直持續下去。
再來就是我們為什麼要鼓勵會員進行群眾募資專案?因為這樣他們才可以繼續下一波去做下一個產品,我覺得目前的出發點是鼓勵大家都可以當 Maker,都可以玩得很開心,但如果今天大家都不止把 Maker 當業餘愛好的時候,其實只要鼓起勇氣是很有機會能與國際接軌的。
目前國際上硬體創業的發展很快,所以如果我們真的在討論的方向是怎麼加速接軌上他們,甚至是引進他們這些好的創意資源進來的話,那我們更要加把勁去加速去做這件事情,而不是說還是持續停留在自己的社群,因為社群已經存在很久了。
TO: 如果深圳是所有 Kickstarter 團隊在硬體製造、代工方面重要的基底,那台灣相對於全球來說,有什麼利基點、優勢?
闞凱宇:在深圳的環境就是很多人很敢玩產品,在深圳生產,因為他們生產的速度跟配合度很好,這對 Maker 生態來說是很友善的。但另一個問題還是持續存在:仿冒。在深圳,你的隔壁可以把一模一樣的東西做出來,你還在 Kickstarter 上募資它就已經做出來賣了,那個速度快到你更難想像。
台灣其實都還是有一些優勢在,我們做的質量更好,而且重信譽。
但要如何把一個好的 Idea 引進台灣?自造者當然也是以價錢取捨,他們為什麼要來台灣找生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建立起一個更好的 Network。像是 MakerBar 接下來的策略是在全世界各地,可能在失業率最高的城市佈局,因為在這些城市他們年輕人的創意跟創業機會是最多的,我們期待吸引他們的 Idea 來台灣為他們媒合可能的生產與製造面的解決方案。
這些城市高失業率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沒有生產的空間、沒有生產的能量,所以流失了工作機會,但是年輕人都是很有熱情的,他們一定會想做些創意,那我們有沒有辦法設這些點,將這些創意聚集、篩選出來,幫他們協助去量產出來。這是我希望 MakerBar 能夠做到的,除了怎麼樣讓台灣 Maker 走出去,同時讓世界的創意走進來。
TO:在 Maker 生態的發展上跟深圳相比,台灣大概落後多少?
闞凱宇:台灣還是高科技產業為主,但因為 Maker 科技並沒有那麼高,如果撇除高科技,就環境發展的成熟度來講,我覺得台灣最快還要 2、3 年才有機會趕上,而且需要大家同心協力參與。
而媒體在推廣 Maker movement 的同時還要去想,我們要創造什麼樣的生態,讓各式專案的開發速度可以更快速一點、方便一點,面對國際才能爭取更多機會。
另外,我覺得台灣就設計面來講,絕對是比深圳高出非常多的。因為這十年來政府努力的在發展設計教育,為台灣培養出許多很有創意的人,但為什麼這些能量會沒有展現出來?作品走不出去?
現在是網路的時代,如果我們的產品都是透過群眾募資,創意其實有很多機會可以被驗證的。因為過去這些概念很難被達成,學生如果今天要創業,畢業設計作品還要有贊助來幫他做第一波的發表、開模然後拖到市場去,那個是更可怕的,很長很長的一段路。
但今天透過群眾募資,我覺得它是很有破壞力的一種市場模式,這也是目前能將台灣的創意轉化為競爭力帶到國際的一種方式。
設計背景的學生很願意投稿,比如說參加比賽、設計展,但這些作品要如何被國際看見我覺得很重要。這背後當然包含了很多的操作,需要注意的內容,因為可能要拍片、要 Marketing、產品有很多能量必須透過社群去累積起來,才有機會進入下一個階段,我認為這是未來的設計師必需具備的基本能力,而不只是現在大家在講的文創的部分、或傳統在追求的經典設計。
延伸閱讀:
專訪 Makerbar Taipei 創辦人闞凱宇:為何要做用垃圾當 3D 列印耗材的腳踏車
從香港到台灣挖掘 Maker 精神,自造者運動在台北華山的 FabCafe 煮開了
全球設計名校大同大學加持,台灣最大自造者空間誕生 —— 專訪「 FutureWard 未來產房」團隊
(圖片來源:Triggertrap、angusgr、Chris Devers, ,CC Licensed)
全世界都在讚美台灣擁有最好的軟體人才、最頂尖設計力和經驗豐富的硬體製造能力時,你會不會好奇台灣在「軟體+硬體+設計」的整合動能下,能蹦出什麼樣驚世的創意火花?
如果你問我這火花會在哪被點燃,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自造業」。我深信這是一把能讓台灣燒遍全世界的創意之火,而且每一個人都能成為燎原中源源不盡的燃料。
但這把火該如何燃燒? 6/7(六)來 Mixer X COMPUTEX,闞凱宇要親自把「自造火苗」傳遞下去:http://goo.gl/HVVZM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