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 Facebook 才收購了通訊軟體 WhatsApp,最近 Facebook 也闊氣出手,用 20 億美元買下了 Oculus 的頭戴式虛擬實境裝置。

但受益的不僅僅是 Oculus 的創辦人 Palmer Luckey,幫 Oculus 募得超過 240 萬美元的線上群眾募資平台 Kickstarter,也因 Oculus 選擇在其平台上發表,沾光不少。Kickstarter 曾被紐約時報譽為「培育文創業的民間搖籃」,也曾獲得時代雜誌頒發「2010 最佳發明獎」、「2011 年最佳網站」的殊榮。

至今 Oculus 成為傳奇,因為從來沒有一個 Kickstarter 的專案以這麼誇張的價格售出,而它的成功提供了最好的佐證,證明了群眾集資將會成為不容忽視的潮流,大放異彩。

  • 捐款支持者們的損失

而另一方面,許多在 Kickstarter 上貢獻資金給 Oculus 的 1 萬多名支持者,痛心無法在這項交易中獲得利益。不僅是因為這個創意無限的自由軟體將被限制在 Facebook 底下做事,主要的原因源自於 Kickstarter 不是一個以股權質押為基礎的群眾募資平台,所以這些支持者無法得到股權,也無法享受 Oculus 創辦人們從 Facebook 得到的好處。

在不久的將來,監管部門會列出新的規定來回應這些投訴,允許股權質押性質的群眾募資,規定提案者或新創公司提出部分股權給支持者,作為募集資金的代價。儘管轉型聲浪不斷,Kickstarter 並沒有考慮要轉移募資運作型態。Kickstarter 執行長 Yancey Strickler 在紐約的 TechCrunch Disrupt 大會上重申,我們對 Kickstarter 未來的股本暴漲毫無興趣。

  • Kickstarter 拒絕轉型以「股權質押為基礎」的群眾募資平台

股權質押群眾募資,在 2012 年因就業機會創造法案(JOBS Act)的創立而合法化,很快的,一般民眾可以對公司投入少量資金,若公司成功賺錢或上市,便可以得到一個實際的金融回饋。

在就業機會創造法案出現出前,股權投資曾是保留給那些擁有特殊資本淨值的「核可投資者」。雖然直到至今仍在不斷修改整理,但是,一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出正式準則,新法無疑將催生一大批的股權質押群眾募資平台,原先的募資平台也將跟風轉型。對此,Strickler 仍堅定的表示,Kickstarter 將不會成為轉型的平台之一。

原因很簡單,Kickstarter 的創辦目的是為了要幫助那些表面上不值得投資的募資專案,比如桌遊或藝術企劃等等。但如果 Kickstarter 選擇用金錢回饋,這些捐款的支持者便會用營利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募資專案,而失去了單純因為這些專案很有趣、很酷,所以選擇支持的初衷。也因為有這樣的堅持,一些稀奇古怪、五花八門的專案能夠得到募款,激盪出了更多的創意。

  • Kickstarter 是否會失去競爭力?

其實在 Strickler 接手共同創辦人 Perry Chen 的執行長職位前,以及 Oculus 創下令人跌破眼鏡的新紀錄之前,Kickstarter 就曾聲明反對股權質押群眾募資的立場。但這樣堅貞不移、始終如一的態度,很有可能對 Kickstarter 未來的發展造成損失。

讓支持者掌握部分股權,雖然能夠吸引更多的人使用這個平台,但是支持者將不是在「支持」新創意,而是在「投資」新事業,不管金額大小,這將會是許多人未來賺錢的工具。導致抱持這種想法的支持者選擇離開 Kickstarter。

  • 策略:挺住外界壓力,穩紮穩打

或許你認為企業家會選擇 Kickstarter 的經營模式,畢竟用 T-shirts 和其他商品回饋支持者的捐款,比管理來來去去的兩千多名投資者簡單多了。但是,這次看到 Oculus 所創造的龐大商機,支持者惋惜沒有從中得到任何好處,他們很有可能會施壓創設者,讓他們轉移到其他股權質押性質的群眾募資網站。

這意味著,下一個新秀將不會出現在 Kickstarter,失去創投者與支持者的支持,Kickstarter 很有可能要將群眾募資平台的金交椅,拱手讓給其他股權質押的平台。然而 Kickstarter 當然不願意如此輕易就讓位,Kickstarter 依然是藝術與文化創意專案的重要幕後推手,不斷的挑戰與創新。

Strickler 在台上說道:「我認為藝術與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它塑造了我們的世界,也反映了生活。」只要穩紮穩打,失去分食股權質押群眾宿資這塊大餅的機會,對 Strickler 來說似乎也沒甚麼關係,「因為有些事情是比金錢還重要的。」

延伸閱讀:

從 Kickstarter 畢業後,硬體創業家要怎麼在戰場上生存?

(資料來源: W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