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如今正面臨轉型的重要過渡期。
綜觀歷史,汽車產業一直是高度資本密集、價格競爭激烈的產業。甚至在課本中都這樣形容「汽車產業素有火車頭工業之稱,能夠帶動大量相關產業發展」,是傳統上政府政策中的重要戰略產業。
但隨著 Google 無人車的推出率先攪亂一池春水、Tesla 電動車的成功則給了傳統車廠一拳,讓他們體悟到「不得不改」的危機。這兩個案例在在顯示出「軟體」的影子,如 Google 本身是網路公司、Tesla 的 Elon Musk 在製造、設計、行銷等各方面都用軟體思維在操作。
這些都讓我們不得不體認到軟體正逐步改變世界,我們越來越熟悉網路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出現:所以使用者希望汽車軟體化、車廠也正被軟體快速的改造(設計、概念、功能等)。
- 2014 ,是汽車產業恢復元氣、快速成長的一年
在討論軟體對汽車產業的影響之前,我們先來看 2014 年汽車產業面對的是怎樣的現狀。
根據市調機構 IHS 研究,去年一年全世界的汽車銷量創下新高,歸納數據的內容,投資網站《Seeking Alpha》的專欄作家總結了全球汽車產業今年的四項發展趨勢:
1. 中國、印度是兩大快速成長的市場:新戰略市場出現
2. 美國已經回溫,歐洲的汽車銷量看來也將回暖,有上升的取向:舊市場整體的回溫效應
3. 汽車的平均使用年齡增長:以美國為例,達到 11.4 年
4. 全世界對於油電混和、電動車的需求快速成長:「綠色」世代崛起,環保成趨勢
此外,《nwi.com》還訪問了汽車製造商與經銷商關於今年的看法,兩者皆認為 2013 年汽車銷量大幅度的回彈之後,今年將會是汽車產業又一指標性的一年。
一名福特的經銷商這樣說「我們預測今年會比去年更好,會是自 2009 年大蕭條之後最好的一年。」
- 汽車產業快速變革,就從軟體大廠開始角逐汽車中控板開始
汽車產業今年的情況看好,無數的新概念與發展也在今年發酵、出現,如今年許多軟體大廠與汽車廠合作推出「車載系統」。
接下來我們就一一來看,今年汽車界最夯的趨勢「車載系統」:
● Google 「開放汽車聯盟,Open Automotive Alliance」
今年年初的 CES 展上,Google 大動作宣布他們與四家汽車大廠的合作,分別是:Audi、GM、Honda、現代,還有晶片廠 Nvidia(英偉達)。
據官網介紹,他們希望能夠將移動科技與汽車無縫接軌,讓車中的科技使用更安全、方便。Google 宣布將把 Android 融入車中,製作由 Android 支撐的車載系統,角逐車中霸權。
據悉,今年 Google 將與 Audi 合作出第一款 Android 車。同時,在日內瓦車展時,也傳出賓士正在招募將 Android 系統與自有系統整合的工程師。
蘋果去年在 WWDC 提及「iOS in the car」的計畫,與 Benz、Volvo、Honda 等九大車廠合作,讓使用者能更好、更方便的在車裡使用 iPhone 和 iPad。
今年初,一直有謠言傳出蘋果要和法拉利、賓士、Volve 合作,終於在三月初的日內瓦車展中曝光與法拉利的合作,同時也正名之前的 iOS in the car 為「CarPlay」。不過要注意的是,蘋果的 CarPlay 嚴格上來說並不算是車載系統,它只是將 iOS 映射到汽車的中控台上。
這樣的作法讓人不禁想起賈伯斯的名言「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賣企業產品,不是為了把軟體授權給別人裝在那些蹩腳的硬體裡。」或許蘋果的 CarPlay 只是試水溫,最終將會出自己的 iCar 也不一定。
而想要駕駛擁有 CarPlay 車載系統的車子,目前可以買到的有法拉利 FF 等車款。
微軟在今年度的 Build 大會中,發表了「Windows in the car」的車載系統,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要與 Apple 的「CarPlay」系統打對台(連名字都取得跟 CarPlay 的前身「iOS in the car」如此雷同)。
他們的車載系統使用的是 Windows 8.1,意圖通過 Windows 系統打通車載系統、手機和人的連接。甚至還提出推廣 MirrorLink 協議,希望未來加入協議的手機、汽車製造商都可以在 Windows in the car 的系統下運行。但微軟其實早已經涉足汽車資訊娛樂系統了。福特專為手機和數位媒體播放機配備的 SYNC 系統就是和微軟公司合作開發,只是發展似乎不甚順利。
Windows in the car 的整體操作方式與 CarPlay 雷同,不過在功能上有不少延伸,如與汽車系統結合的 Cortana 可以定位附近的商戶,也能提供語音瀏覽服務,它還可以利用地理防護技術觸發提醒和警示資訊,甚至是收信,而所有這些應用程式都能在汽車內部使用。
這套系統目前被認為是微軟跟進科技大廠的一次有效進擊,但是在車廠看來目前可能還是 CarPlay 較佳,因為蘋果的系統並未真正進入車子的系統,在安全上較有保障。(提到這個,有不少網友皆表示擔憂:Windows 車載系統也玩當機藍螢幕怎麼辦!)
不過目前離正式生產還有一段距離。
剛剛談到微軟早在車載系統上有所耕耘,同樣以黑莓機聞名的 Blackberry 也有投入這塊,甚至比微軟混得更好,擁有超過 50% 的市佔率,GM、BMW、Audi、Honda、Porsche 等一線汽車製造商都使用 QNX 車載系統。
目前也傳出 Blackberry 正與義大利帕爾瑪大學的實驗室 VisLab 合作開發無人車「DEEVA」,顯現出 Blackberry QNX 車載系統的優勢。但 Nvidia、Google、Apple、高通等科技大廠都對無人車有興趣,Blackberry 未來要怎麼在強敵環伺下生存考驗黑莓高層的智慧,希望不會像移動端一樣。
這邊特別加入 Tesla,是因為 Tesla 算是在中控台上走的最「軟體」的一家車廠;Tesla 車體的中控台就是一台 17 吋觸控螢幕。
據《IDG News Service》採訪 Tesla CTO JB Straubel,Straubel 表示 Tesla 大部分的軟體都是他們自己寫的,所有的螢幕都是由他們自己編碼、設計。
OS 軟體則是使用開源 Linux 操作系統(著重在顯示與娛樂系統)。在推動和控制上沒有操作系統,他們是用 C 語言來跑,所以有專門的工程師在更新、改進、編寫這部分的程式碼。
- 軟體大廠進入汽車產業,究竟是發掘未來的合作夥伴、還是同床異夢的競爭對手?
目前推出的車載系統,除了 Tesla 是真正形式上的軟硬一體外,其他都有點同床異夢。我們可以看到軟體大廠普遍都有意願進入汽車系統之中大展拳腳,而汽車廠商顯然也意識到了軟體的重要性;現階段大家都在互相試探,你可以發現多數車廠都是腳踏兩條船,一腳加入 Google、另一腳就踩進 Apple。
這樣的行為,我們或可猜測車廠對於軟體的急迫性,想要快點學到軟體的「秘訣」,然後自己來做,不讓外來者分一杯羹。
Google Android 車目前的樣貌還不是很明顯,但是合作夥伴 Benz 已經在自己徵 Android 工程師,Google 想要直接參與的可能性並不確定。而 Apple 顯然是走擦邊球,不算真正意義上的車載系統;如同上面所說,感覺更像是在試水溫,未來或許會走向真正的 iCar。
微軟和黑莓原本就是提供車廠車載系統的主要供應商,然而主導性並不強,與他們原本的移動、PC 等軟體產品沒有連結性和一致性。可以看出微軟現在就是要改善這樣的狀況,而推出 Windows in the car。
推測軟體廠在汽車產業的路徑:
最後,從軟體巨頭皆走進汽車來看,可以確定的說汽車的中控台是下一波軟體戰場。而依目前各大廠的進入方式和發展來看,我們發現或許他們在汽車產業的進入策略上,與他們在原本競爭場域的差距並不大。
黑莓、微軟一樣是佔據舊有市場絕大市占率,但並沒有突出的特色與進展(當然可以看到微軟正努力改變、主動進擊),而蘋果的進入方式則看起來並沒有要太深入與現有玩家(車廠)合作,反而是了解敵情,欲在之後一舉推出軟硬都夠「Apple」的一體產品,打敗群雄。
最後,Google 大神雖然一開始推出無人車,驚豔/驚嚇了所有人,但目前看來不排除會像移動端的市場一樣,釋出 Android 操作系統後就放任大家集體運用、創作。
不管如何,汽車與軟體的結合越來越緊密,這一塊地戰場也越來越激烈,未來究竟會如何發展,值得期待。看這次軟體大軍集體進攻汽車產業,究竟誰勝誰會負。
延伸閱讀:
Google、蘋果瞄準車載系統市場,微軟、黑莓剉著等
你有 iPhone、iPad 但卻不知道蘋果的 CarPlay?Apple 汽車快來啦
從改造運輸業看 Google 和 Apple 進攻舊有產業的商場策略
(圖片來源:Scott Beale,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