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收購我們的團隊雇用所有人,但並不包括我

一週前,有人在匿名發文 APP Secret 上投下了一枚震撼彈,寫道:「Google 買下了我的 5 人公司,留下了其他 4 人,卻叫我走路。」立刻吸引了許多關注和留言。

Secret 可以匿名登入,使用者以科技人居多,裡頭充斥著會議內幕和職場八卦,就像是科技圈的 Gossip Girl

  • 科技圈是男性工程師的天下?

這位發文者的新創公司被 Google 收購了。她是幫公司從零開始的元老級人物,包辦 logo 設計、行銷管理、使用者經驗等工作,卻在這次的人才收購裡被刷下來。她說她是團隊中唯一的女性,也不是程式設計師,同時坦言被淘汰的真正原因她也無從得知。人才收購(acqui-hire)意即併購目的為人才,而非產品。

這件事立刻在矽谷傳開,科技新創界向來樂觀看待各種起伏,但競爭之下往往還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贏家通常是電腦工程師,卷鋪蓋的則是一般的設計師,科技圈裡,設計或行銷的軟實力似乎沒有 coding 來得重要。

發文後,這位小姐打電話給紐約雜誌的作者 Kevin Roose,向他說明收購案的來龍去脈。以下用 Roose 第一人稱敘述。

  • 收購前待遇不平等,收購後就直接失業

Amy(化名)花了一小時說明事件始末,也告訴我她的真名,但希望身分不要曝光,因此許多事在此不便多言,但她告訴我的內容我都有一一查證。

Amy 說她所屬的新創企業因為經營不善,只好把自己賣給 Google,收購金額不算高。接著, Google 面試了公司裡的 5 位成員,錄取了其他人,獨獨沒有 Amy。這樣的人才收購雖然合法,但矽谷的慣例是會留下所有人。

她感到萬分委屈。Google 收購前,她的薪水是 6 萬美元(約 180 萬台幣),只有其他男性同事的一半。收購後,公司不僅有能力回饋原有的投資人,還可以發給每位員工 1 萬美元(約 30 萬台幣)的現金。如今,Amy 的執行長到 Google 當中階主管,工程師同事現在的薪水調漲到 25 萬美元(約 750 萬台幣),還有額外的福利和獎金。但 Amy 卻失業了,除了那 1 萬美元外,手上只有一堆沒什麼價值的股票。

深受打擊的 Amy 直言有如世界末日,甚至不確定能否重拾信心面試其他工作。

  • 網友力挺,當事人依舊創傷

Secret 上的網友大多站在 Amy 這一邊,大罵她的前同事腦包,鼓勵她以法律途徑爭取應有的權益,還有人願意給她新工作,甚至傳出部分企業因此對 Google 的收購案小心再三。

不過,Amy 表示目前尚未做好公開的準備,因為這真的很丟臉,很可能事實上她就不是 Google 的料。而且她不想影響自己的形象,她承認,若這件事發生在朋友身上,她會覺得是朋友或公司自身的問題。再者,她說她十分清楚女性在科技圈吃敗仗通常不會有好下場。

因此,Amy 只告訴大家 Google 買下公司這件「喜事」,在 Secret 發文前,只有她男友知情。

  • 女性身分+有錢男友 = 被 Fire 掉沒關係?

確實,Amy 有一個有錢的同居男友,所以沒有經濟上的困擾,然而,她覺得這反而讓同事可以問心無愧地丟下她,「妳兩手空空也沒差,因為妳是女生,還有個有錢男友。」

其實,Google 和 Amy 的前同事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但 Google 拒絕回應,而且 Amy 不願公開身分,因此我很難在兼顧平衡報導和保密原則的狀況下訪問她的前同事。

在此姑且不論真相為何,我們可以藉由這件事來思考兩件事。

1. 科技圈裡的女性:科技圈是如何看待女性?雖然成功的女性工程師創業家大有人在,但在陽盛陰衰的科技產業裡,不修邊幅的宅男刻板印象依舊存在,女性特質的展現甚至會招致不得體的批評。其實,科技生態和女性身分不會不相容,在任何產業,大家都有權利做自己,能力高低不應由性別決定。

2. 匿名爆卦的威力:這次事件從 Secret 開始延燒,匿名是否就更能聽到真心話?還是會因為無從查證所以會不負責任地大鳴大放呢?Secret 創辦人 David Byttow 認為某些時候使用者需要匿名發洩,而 Netscape 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 與 Upfront Ventures 天使投資人 Mark Suster 都公開批評 Secret 會誘出人性的黑暗面。

延伸閱讀:

爆料新聖地,挑逗揭秘欲望的終極 App

矽谷歧視年長者?Mark Zuckerberg:年輕人就是比較聰明

年過 40 還想在矽谷拼搏的人,你得先去打玻尿酸之類的

(資料來源:NYMag.com;圖片來源:pixabayjenniferconleyromancemeetslifebaronsquirrel,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