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1 月,中國網路安全服務公司「奇虎 360」宣布正式進軍台灣,我們開始在電視廣告上看到奇虎 360 的綠色招牌不斷映入眼簾,對很多電視收視戶來說,這大概也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至於他是何方神聖、到底在賣什麼產品,還是不甚了解。
- 「奇虎 360」:來者何人,有什麼背景?
奇虎 360 (簡稱 360)來自中國,2005 年由創辦人周鴻禕成立,已成立了八年。
360 主要提供「安全」相關的網路服務,是中國市占率最高的免費防毒軟體。目前 360 的免費安全服務有超過 9 億的網路用戶,公司市值達 140 億美元,僅次於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是中國第四大網路公司。
它也曾在《MIT Technology Review》所公布的全球最聰明 50 家公司排名中,獲選排入第 32 名。
短時間內快速崛起,奇虎 360 是一家狼性極強的公司,在競爭激烈的中國網路市場,都飽受爭議。
要認識奇虎 360,必須先認識創辦人周鴻禕。
奇虎 360 的創辦人周鴻禕,是中國網路界的名人。他自比曹操,甚至還有綽號稱「紅衣大砲、紅衣教主」,中國媒體對他的形容是略帶張揚、驍勇善戰、口才奇好,一開口就停不下來。
- 周鴻禕創辦的第一家公司叫「3721」:不管三七二十一
這位創辦人在創辦奇虎 360 之前,先在 1998 年創辦網路公司「3721」,提供中文上網搜尋的服務,時間比百度、騰訊都要早,在當時也算中國早期較成功的網路公司。
然而,在巨大成功的背後,周鴻禕狼性極強的商業作風,也在業界引發爭議。這家公司,簡單來說,從產品到企業文化,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不管三七二十一。3721 的外掛程式是中國第一個「流氓軟體」,安裝了就無法卸載,還會偷偷幫你安裝許多程式,再沒有告知用戶的狀況下,在瀏覽器植入色情訊息、釣魚廣告等。周鴻禕因此在中國有個暱稱是「流氓軟件之父(即流氓軟體之父)」。不過,這種流氓軟體的設計模式,在中國有不少企業、個人跟著模仿,從這個歷史來看,周鴻禕對於「中國特色的網路產業」特性,其實扮演了一定的基因遺傳者的角色。
2003 年, 3721 被 Yahoo 以 1.2 億美元收購,2004 年周鴻禕也因此接任 Yahoo 中國區總裁,不過,他只待了短短一年就離開了,不知道是否人亡政息,3721 的服務在 2009 年關閉。
離開 Yahoo 後,周鴻禕接著創立奇虎 360。在創辦奇虎 360 的同時,因為 3721 成功帶來的財富,讓周鴻禕能夠以投資合夥人的身分加盟 IDG 資本,期間投資了迅雷、酷狗等;他自己也成立天使投資基金,在中國網路圈持續累積巨大影響力。
- 為什麼要創辦奇虎 360?周鴻禕:我要擺脫 3721 帶來的負評
周鴻禕在後來與騰訊的商業競爭案件中,曾對媒體說:「3721 一直是我想竭力擺脫的夢魘,包括我做 360 都是為了要摘掉這個強加給我的大帽子。」
周鴻禕第二次創業的奇虎 360,主攻防毒服務,而且強調完全免費。
360 在一開始就以「安全應該免費」為口號打品牌,宣稱免費是 360 的 DNA,所有防毒軟體都是免費下載,防毒範疇觸及 Email、搜尋引擎、聊天室等基礎服務。
免費的商業模式在中國大受歡迎,奇虎 360 的用戶人數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因此在中國掌握網路安全的市場詮釋權,在品牌行銷策略上,奇虎 360 在中國大推安全不應該只有防毒,還應該包含數據、隱私、帳號、下載安全,以及電腦健康等的觀念;接著在這些領域推出各種服務,包含安全衛士、手機衛士、瀏覽器、搜尋引擎、網頁遊戲等,主打品牌印象要「建構一個安全的網路使用環境」。
不只是軟體,360 也賣硬體設備,像是隨身 WiFi、智慧手機和手環等。前一陣子巴塞隆納世界通訊大展上,甚至傳出他們有興趣跟車商合作,進軍車聯網,提供車聯網的安全產品。
服務完全免費,但奇虎 360 的營收能力卻非常強大,是投資人眼中的好標的, 2011 年,奇虎 360 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價 14.5 美元,募資總額度 1.76 億美元。花旗與 UBS 擔任證券主承銷商,並先後有過紅衫資本、Redpoint、Highland Capital Partners 等數千萬美元的聯合投資。
- 360 的商業模式:徹底免費,那到底誰付錢給奇虎 360 ?
談到 360 的營利模式,首先要從他們的企業「生態」看起。
上圖是 360 所建立的生態系統。如剛剛所說的,他們在中國掌握網路安全的詮釋權:包含了你每一個螢幕的安全、網路行為的安全,以及硬體設備的健康。在這樣的理念下,他們打造了一個「安全生態」,這個生態從安全服務(防毒軟體等),到平台服務(導航、瀏覽器、搜尋等)、再到最外層的加值服務。
不過,這個安全生態層層包疊上去,形成一個完整的應用鏈,最重要的目的,是鞏固使用者的使用習慣。
而在沒有付費會員和服務護航之下,360 依靠的是 360 生態中間環節的「開放平台」策略。
他們透過導航、搜尋引擎、瀏覽器(根據數據分析公司 CNZZ 去年 11 月的報告:360 旗下瀏覽器市佔第二,有 26 % 中國網民使用他們的瀏覽器)、遊戲等平台產品,還有大量第三方網站和軟體共享流量的方式,來維持公司存續。
在這樣的機制下,360 依靠這些平台、網站導入的流量作為創造營收的基礎, 99% 營收來自於線上廣告和網頁遊戲(可參考:360 財報)。
- Evil or not?360 揚名中國網路界的幾大訴訟案
創辦第五年就在美國公開上市,從商業價值來看, 360 一定是成功的案例,但它的快速成長,伴隨而來的還有無數的爭議。
前面提到周鴻禕曾說,他做 360 是為了擺脫 3721 時所犯的錯誤,他總結當時的失敗是因忽略、不尊重用戶的利益,只顧打敗競爭對手,所以「是用户打敗了我」(完整內容在此)。
這篇感悟源自於 2012 年 360 與騰訊 QQ 之間互相指責對方不正當競爭的事件,又稱 3Q 大戰。
360 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