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爽經濟學 2:台灣人別這麼小氣,這樣怎麼當 Maker —— 專訪帝凱科技創辦人林義翔

採訪:張育寧        整理、撰稿:李浩綸

Arduino 這塊神奇的電路板最近幾年紅遍台灣的自造者社群,但很少人能依據自身經驗告訴你 Arduino 「自造」出的產品極限在哪?用 Arduino 自造的可能性有多廣?

這個人可以解答你所有的疑問。他是帝凱科技、Arduino.TW 的共同創辦人林義翔 —— 台灣用 Arduino 做互動藝術設計的教父級人物。林義翔認識 Arduino 的過程很有趣,在求學時期,當時學院教授都還是用 Basic Stamps (按:最早 Maker 流行使用的控制板)教學,林義翔就主動提議使用更方便的 Arduino ,還反過來變成老師,在學校中教學生如何使用這塊神奇的板子,並把開源精神成功帶入校園中。

因為想要繼續做互動藝術設計而成立帝凱科技,並長期與同為數位藝術設計出身的豪華朗機工無縫合作,雙方在國內外設計出極多頂尖的互動藝術,包括最近在國父紀念館展演的「解密國家寶藏」、台南的「日光域」等等。林義翔在其中累積了無數的機電整合經驗和藝術設計的沈澱,也特別為互動設計的重度需求者,設計了專屬的電路板,讓原本要用一百片 Arduino 做的應用,只要一片 IC 板即可完成。

聽起來 Arduino 在台灣的發展好像小有規模了?但林義翔指出,台灣 Arduino 自造者社群有個嚴重的問題是 :不分享。他認為東方國家有個概念很不好,就是老愛講祖傳秘方;東方人很愛把「會的東西」、「祖傳秘方」給「藏」起來,這跟西方國家開源軟硬體的開放、分享精神相違背的,也間接扼殺了許多創新的可能性。

《TechOrange》特別前往松山菸廠「解密國家寶藏」現場、帝凱科技北投工作室專訪林義翔,請他分享他與 Arduino 的不解之緣、在學生時期就創辦 Arduino.TW 社群的原因、他所看見的台灣開源精神對自造社群的關鍵性,也請他從 Arduino 的應用脈絡談帝凱科技與豪華朗在互動藝術設計上的發想。以下專訪重點摘要。

《TechOrange》總編輯張育寧(以下簡稱張):你是因為求學背景有相關,所以接觸到 Arduino 的嗎?先跟我介紹一下你自己吧。

帝凱科技創辦人林義翔(以下簡稱林):其實這要回到我學生時代接觸程式、動畫、電子電路的歷程。

我大學時被成大退學,後來去念樹德又考上南台科大,但我一直都很想進北藝大;念完南台碩士、也考上中央博士,還是想進北藝大….. 前前後後總共考了六次,考到我都已經念完南台的碩士也上中央的博士班,我還在考。終於,如願考上北藝大科藝所。

我以前是做遊戲的,那時候我就發現,軟體要和多媒體結合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2000 年大三時我在樹德做遊戲就到數傳系修了動畫,那時候軟硬體整合的概念還沒進來,比較多是軟體跟多媒體的整合;現在 Linux 開放後,多媒體的學生就有很多軟體可以用,去創造更多應用,然後軟體跟多媒體的整合就越來越成熟了。

其實你會發現,硬體興起大約是 2006 年的時候,Wii 剛好帶給了台灣人一點「互動」的概念。在互動設計上,我第一次做的是加油站的資訊設計,剛開始認為大概就是進銷存軟體設計內容,一直到真正接觸後才知道軟體必須與硬體加油機機板、發票機溝通。

張:為什麼你一定要念北藝大?

林:風氣!很多同學們懂中文、念音樂的、拉小提琴的、建築的,他們給我的 Feedback 都讓我不一樣,跟他們交流時,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就像,假設我們要設計一個作品,許多人不同的創意就會聚合在一起,實作精神很強;就像,我現在在辦公室的風氣就很像在北藝大,只要跟大家說我主機沒地方放,兩個小時後一張漂亮的木桌就出來了。

張:那你怎麼認識 Arduino 的?

林: Arduino.TW 是 2006 年創辦的。我還是學生的時候,老師教我們用 Basic Stamps (按:最早 Maker 流行使用控制板),這時候我就跟老師提議用 Arduino ,結果後來就變成我在教課,教大家如何使用。不過,我會認識 Arduino 是因為教課需求,在網站上搜尋到這個板子;當時 Arduino 根本還沒有網站,之後我還翻了一本書《踏進互動科技世界 使用 Arduino》。

教著教著,因為需要一個讓大家交作業或是交流製作心得的地方,我才做出這個 Arduino.TW 的影音交流網站。其他內容是之後慢慢長出來的;之後我們還設計過進階的課程放上網站,但現在都隱藏起來了,因為很多人都是學到一定程度就不看了,不會繼續往下挖更深的故事。

為什麼沒有很活躍,我認為是因為網友「不分享」。Arduino.TW 捐款人連一個台灣人都沒有,經費還是外國人贊助的,最多的來源是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連義大利人都捐,我就不相信他看得懂中文!中國還有人還把我們的內容全部 Copy 下來,印成書出在掏寶上面賣。

張:你認為「不分享」這個問題會影響到 Arduino 社群的發展嗎?

林:我覺得我們東方國家有個概念很不好,就是「祖傳秘方」。這跟開源精神有很大的關係,像西方國家不管做什麼,都把過程、手法公開出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五千年文化會輸別人,就是我們很愛把「我會的東西」、「祖傳秘方」給「藏」起來。

有時候在演講的時候,我會跟底下的經理人說,「企業的秘密保留太多,對社會其實不只是好事。」

就像如果我不跟玩家說,其實用一片 IC 就可以跟一百片 Arduino 能做的事情抗衡,外面的玩家也不會知道這件事,這就是分享。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會創 Arduino.TW 的其中一個原因。

張:帝凱科技是做互動藝術的,你們跟豪華朗機工合作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你們是怎麼互相搭配的?

林:帝凱科技是  2010 年創立的,但我們從學生時代就一起合作了。一直以來,我們會一起研究如何讓作品更好 —— 他們提出想像,我們去尋求在科技上的可能性;所以很多設計展都找我們做,多數都是博物館式的互動。

為了做互動而互動的設計,我們就不接。因為在「意涵」上,藝術家一定可以寫很多東西,但沒有創新的可能性、沒有讓我們可以發揮想像空間的,我們就會選擇不做。

就像以前我的老師說的:「不要為了互動而互動。」舉例來說,我們以前有做過夜店吧台的互動設計,那時候夜店公關說想讓吧台熱絡一點,我們就設計了男生是方形杯、女生是圓形杯,然後可以在吧台上做投影互動的,像這種我們現在就不接了。

再來談到合作,豪華朗機工會負責結構、藝術意像的發想,我們則負責「科技」部分。像是這個作品「日光域」(見下圖), 我們會設計它的電路板,這種類型設計我們就接。這個作品今年被賴清德放到台南的一個湖畔,也超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