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 Zuckerberg,我一定要讓阿里巴巴入股 Line

此前我提到移動支付作為一個 API 開放工具,與手機 IM(即時傳訊)結合,將啟動新一輪世界雲端服務業革命(時髦點則稱 O2O)時,香港這邊很多人認為我在癡人說夢。

對他們來說,拿微信支付和美國 square 還有其他近場支付軟體去比較,只能是凸顯前者的笨拙與落後。進而否定微信支付,甚至 O2O 能在海外美國科網巨頭的地盤帶來什麼衝擊。

這些人是典型的只見樹木而不見樹林者。

  • 談到移動支付,可以分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

我向來提出移動支付可以分兩種不同策略去佈局:一個是重遠端支付體驗的手機 ATM 模式,另一個則側重電子錢包無縫體驗。

前者等同微信支付、支付寶錢包等概念。追求無所不包的同時,操作介面要保持簡單,目的是要使用者凡事不離 IM,體現應用的價值。至於後者便是近場支付,精髓在於香港八達通智慧卡式般的無縫支付。當真是要拿出手機來揚一揚的動作都嫌多餘,更不要說要求人家打開應用介面來操作。

說這些概念只因為我想強調這兩種移動支付至少在設計訴求上是存在表層矛盾的,前者希望使用者經常打開介面,後者正好相反。

這個差異化一定程度上已提供足夠的早期發展空間讓兩種截然不同的手機支付佈局生長,因此拿近場支付技術上的優勢,根本不能否定微信支付等遠端移動支付的商業模式優勢。

  •  亞洲移動 IM 的勢力,可能是讓 Facebook 花大錢吃下 WhatsApp 的因素之一

相反以現今的中外形勢來說,以微信支付和我的銀行卡先行的模式(以下索性稱移動 ATM)對中國互聯網巨頭來說更容易在這場大戰裡搶到環球優勢。

按目前海外的情況來說,筆者敢打賭中國這次不會再像以往一樣在涉及全球商業 / 技術制式的爭霸戰時,只做沉默旁觀的被動接受方。

這一次中國互聯網界可能會上演:中國民企史上第一次參與國際級 IT 戰略產品競賽,而不用空手而回的「零的突破」。

如果說中國互聯網網路已經由春秋諸侯爭霸,走向戰國兼併時代,恐怕反對的人不多。

最近雙馬那麼多的動作,實際上雙方都看清全國一盤 O2O 大棋只容一家稱霸的命題。在繼續講 O2O 之前,順帶指出由於美國手機 IM 還沒有呈一家獨大之勢,很多人還沒有切身體會過移動支付 + 即時 IM 的那種摧枯拉朽的力量。

所以 Facebook 以 190 億美金收購 WhatsApp 時,很多分析師單純認為此舉乃是為了抗擊 Snapchat 侵蝕年輕用戶市場。他們顯然沒有看到亞洲移動 IM 的進襲,也是讓 FB 在新興市場座立不安的原因。

  •  如果我說:微信的海外市場支付 + O2O 絕對有機會挑戰 Facebook 

不韙言的說,目前微信是可以提前挑機 FB 帝國的。

感覺這是一個現實策略選項的問題,而不存在癡人說夢這麼一說。第一大陸科網巨頭有的是錢,有足夠的銀彈以移動 ATM 的路線籠絡當地 O2O 搶市場。趁大部分海外市場移動支付 +O2O 攜手並進模式還沒成熟的空隙,以最快的速度打入各種實體服務業便盡占先機。

何況我們這次還占了天時,由於西方這些年消費者消費力積弱,商家對大陸海外消費者垂涎欲滴。大陸遊客外遊人次和華僑的消費力不用我多講,更重要的是這個群題已經育成高度統一的微信用戶習慣,等於微信替各國商家直達打造了直達每個大陸遊客錢包的管道。

這樣的一支龐大外遊消費大軍,騰訊懂得好好利用的話,海外公眾號推進絕對是事半功倍。反觀西方移動支付企業多走近場路線,海外市場各國支付終端的法律管制各不相同,又大受線下商家的終端配合速度的限制,整合起來本身就比較費勁。

一旦真正對上中國網企多年修習,做事唯快不破的「辟邪劍法」,隨時會吃大虧(關於這一點在國內市場的微創新式競爭裡近年也累積了不少成功例子)。

  • 趁 Zuckerberg 還在整合 WhatsApp,中國有機會爭奪海外市場

還有目前海外的競爭形勢,讓中國互聯網企業有開展合縱連橫的進軍空間。

處於 Paradigm Shift 當口的 FB,從 Twitter 到受 Google、Snapchat 等夾擊外,完成收購 WhatsApp 的 FB 今後恐怕在整合上,還要花一番精力與 Jan Koum 周旋。

因此不趁現在的空檔爭奪海外市場的話,讓 FB 或 Snapchat 騰出手來的話,便錯失良機了。

其實要是我是 Zuckerberg 的話,收購 WhatsApp 恐怕還不夠,下一步無論如何還要促成阿里入股 LINE,實行以華制華。阿里、騰訊二虎相爭之餘,最後還很可能一石二鳥把 LINE 搞殘。為何這麼說?因為 Softbank 也好、阿里也好,根本都不具備搞 IM 出身的 DNA。

  • 現在的中、外網路大戰,有如 17 世紀的英荷海權爭霸

目前的情況有點類似十七世紀中葉,英荷爭霸當時:面對壟斷世界海上貿易運輸線的荷蘭,英國依恃殖民地經濟開始日漸壯大,以自殘利益的保護主義「航海法案」強行排擠荷蘭船競爭(等同「中國的網路長城」以損害線民上網自由為代價,成功把美國網路巨頭擋在門外)。

由於英國殖民地的經濟增長較歐陸帝國的快,被擋在門外的荷蘭海外公司收益放緩甚至惡化,最後反過來被英國東印度公司奪下了當時利潤最高的遠東貿易的主導權。

至於中國網企能否同樣的在海外市場站穩,甚至在世界戰略級產品上打造出第一艘航空母艦?天時地利都齊了,我想這次還是有點希望的,且看後事如何。

  • 延伸閱讀

阿里巴巴 v.s. 騰訊,它們爭的是什麼?
 花 190 億美元買下 WhatsApp,FB 看上的是它對用戶的忠貞不二
【彭博商業周刊每週精選】支付寶 VS. 微信 流動支付開戰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圖片來源:travelwayoflife, CC Licensed)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