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EA 台灣網路電子商務協會今天(3/7)舉辦 2014 年會,主辦題為「軟硬整合下的台灣機會」的產業論壇,強調台灣網路業者在 2014 年應該更積極尋求軟硬整合的合作機會,「台灣網路培育多年,是到了走出去的時候,所有網路業者都要花時間思考,如何槓桿台灣在硬體產業上的全球優勢,在軟硬整合的趨勢中,找到台灣的產業升級能量。」TIEA 理事長詹宏志如此強調。
會中同步發表「台灣網路暨電子產業發展協會台灣網路產業行動綱領」,宣示網路產業的未來一年發展的方向,期待網路產業成為引領台灣經濟再發展的關鍵。
- 行動綱領全文:
我們正站在台灣網路產業起飛的關鍵路口。
2013 年標示著台灣網路界「產業化」元年,從 2012 年底的 TIEA 成立大會揭開序幕,台灣網路業從 2000 年網路泡沫後網路業者單打獨鬥、小而美的發展,逐漸匯聚成不可忽視的新經濟。我們看到台灣 B2C 電子商務市場突破 7600 億,並每年以兩位數成長,可望在 2015 年成為台灣的「兆元產業」。我們也看到愛情公寓、雄獅旅遊、易飛網、數字科技等業者接力完成上櫃,獲得主流資本市場認可;同時,台灣的創意及新創業者紛紛被國際創投及網路大廠的青睞,包括 NEC 投資愛評網、CyberAgent 投資 FashionGuide、美國上市軟體公司收購資安軟體公司阿瑪科技、LINE 收購 Whoscall,以及近日 TutorABC 獲得阿里巴巴集團領投 1 億美元。
隨著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簽訂,台灣的網路市場也成為全球網路公司進入中國及中國網路公司走出全球的必經之路,包括 LINE、WeChat、淘寶都不約而同的將台灣視為第一個海外市場;更有許多全球網路公司擴大對台灣投資,包括 Google 啟用台灣資料中心、日本樂天宣布在台擴大生態系投資,台灣有競爭力的投資環境及市場機會也被世界看見!
2013 年亦是政府開始正視「網路產業」的一年。在業界的呼籲奔走下,政府推出「第三方支付專法」,開放非金融業者經營第三方支付業務;櫃買中心正式設立為新創公司募資的「創櫃版」,金管會亦開放「股票彈性面額」,並引入國發基金投資及獎勵新創公司,嘗試解決網路創業者早期募資困難的問題。種種政策上的調整雖然不盡然能跟上網路產業快速發展的特性,但是我們看到政府已發覺網路產業的潛力,並努力調整呼應業界的聲音。
事實上,「網路產業」正是台灣經濟走出僵局的關鍵。
台灣近年來經濟欲振乏力,從過去亞洲四小龍之首,到現在只奢求經濟成長率「保 2」、「保 1」的四小龍之末。台灣過去賴以為傲的科技製造業,已面臨產業升級的失敗,在製造端,面臨來自中國及東南亞各國的低價競爭;而國際品牌之路,也在 Acer、HTC 等業者身陷困境後面對後繼無人的窘境。在過去,科技業是台灣經濟的火車頭,超過 47% 的出口額仰賴電子產品;然而隨著 PC 硬體時代不再,台灣過度依賴高科技電子產品出口的結構,也使得台灣經濟欲振乏力。
然而,網路產業正是台灣經濟的新火車頭!
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指出,台灣 iGDP 對台灣國民生產毛額的貢獻達到 5.4%,並貢獻了 2005~2010 年間 12.7% 的 GDP 增長。而資策會 MIC 預估,2015 年台灣電子商務市場規模將正式突破一兆元,每年以兩位數成長;相較於近年停滯在二兆六千億的國內零售批發業,網路產業將扮演「台灣經濟新火車頭」的角色!傳統零售批發業者,透過網路化將可打破了傳統區域的疆界,將台灣優良品質的商品賣到世界更多地方;傳統產業透過經營網路電子商務,直接透過網路與消費者接觸,更可加速產品加值及品牌升級的速度!
而在行動 O2O 應用、穿戴式科技及物聯網所交織而成的下一世代網路世界,台灣過去賴以成長的電子資訊產業及深厚的硬軟整合基礎正是寶貴的資產,結合網路產業創新的應用及服務,將有機會推出新的全球性創新應用,讓台灣的停滯不前的電子資訊產業在全球舞台上找到新的成長動能!讓「Made in Taiwan」重新以「Service in Taiwan」之姿擦亮招牌!
由於網路產業在新經濟中扮演的關鍵地位,因此成為世界各國近年來積極推動鼓勵的產業。我們可以看到與台灣規模類似的中小型國家,紛紛以國家的力量和資源推動網路產業。新加坡以國家資金扮演創投角色,實際投入鼓勵創業,甚至積極到亞洲各國拉攏創業團隊及技術人才到新加坡落地,配合高國際化及英語環境,吸引了眾多全球網路公司選擇在新加坡設立亞洲總部。香港以區域金融中心充沛的資金環境,搭配有效率的行政效率及國際環境,在鼓勵網路產業的投入也不落人後。
和台灣有類似科技工業背景及 800 萬人口的以色列,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網路產業已吸引了全球科技大廠關注,包括 Google、Facebook、蘋果、三星等,皆到以色列物色併購的對象,Google 以 11 億美元收購社群導航 App 公司 Waze、Facebook 以超過 1 億美元併購行動數據分析公司 Onavo 等,近年累計總共併購金額超過 40 億美元!
而台灣科技產業的最大競爭對手韓國三星,也宣示將以「軟體」作為未來的策略重點,成立「Open Innovation Center」,並以 11 億美元積極在矽谷物色創新的軟體及網路服務作為投資標的!
曾是亞洲資訊業及寬頻最發達的台灣,卻在全球化的網路大戰中缺席了!
反觀台灣,台灣網路業曾經擁有最好的機會,我們曾經擁有亞洲最早的網際網路、最普及的寬頻網路環境,網路與行動通信用戶滲透率分別達到 72% 及 120%,移動和固網網路涵蓋了台灣 95% 的地區;推出亞洲最早的搜尋引擎服務、出現過全球流量排名第 16 名的無名小站。但是面對著台灣種種不利網路業發展的環境因素,台灣網路業近年漸漸消失了在全球的能見度!
過去 10 年,台灣資金一窩蜂投入電子硬體產業,而網路新創團隊卻欠缺初期及規模化所需的創投資金;科技硬體掛帥及急功近利的心態,讓資訊人才多被磁吸到電子硬體產業,不願進入網路業。台灣人全球化視野及積極心態不足,也導致台灣的網路服務偏向內需市場,成為一個個小而美的服務,卻缺乏全球複製及規模化的潛力。
在政策端,政府各種傾向限制規範創新的法規及「防弊重於興利」的心態,讓許多有商業價值的網路服務創意胎死腹中;寬頻網路的建設遷就於現有電信業者的利益及錯誤的政策,也使得台灣 4G 發展在亞洲遠落於韓國、中國和日本之後。種種市場及政策的環境限制,造成台灣網路業一步步的失去競爭力!
面對內憂外競爭的台灣網路產業,正集結醞釀著下一波的躍起!
TIEA 的成立,正象徵著台灣網路產業的集結和資源重整,也醞釀著下一波的台灣經濟成長契機!2013 年 8 月下旬,TIEA 召開了兩天一夜的產業策略會議,集結著台灣網路產業產、官、學、研的代表,共同為台灣網路產業的未來,以及台灣經濟的發展共同動腦。
台灣網路產業未來十年是什麼樣貌?網路產業如何引領台灣經濟找到出口?台灣的新一代人才就業問題該如何解?…
我們擁有世界領先的電腦資訊產業及製造業基礎、滿載的科技人才、活躍的中小企業活力,居於進出大中華市場的文化與地理關鍵樞紐,以及網路普及率高的在地市場。我們面對著美國及中國大市場、大資本的巨型網路產業競爭,面對著日韓及新加坡、香港等地彈性與效率的產業競爭。雖然我們在這一波的新網路浪潮下暫居落後,但若能掌握現在正在起飛的行動化趨勢及穿戴式裝置、智慧汽車等更多新資訊載具的機會,台灣過去的科技業利基將在新的軟硬結合產業趨勢下再度發揮!
現在就是關鍵!我們站在承先啟後的樞紐,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有最好的機會!網路產業必須集中能量,面對共同願景,站穩關鍵位置,把握再度躍起的機會!
- 三大願景目標
在這個關鍵點上,我們共同提出了台灣網路產業的三大願景及五大行動綱領:
1. 推動網路產業扮演台灣的火車頭產業:
台灣網路產業是傳統產業及電子產業轉型及加值的關鍵,我們希望鼓勵各大企業把握善用網路達成轉型升級的目的,積極投資新創網路公司加速創新與綜效,積極網路化,或與網路公司合作,推出軟硬整合的服務。期許台灣五百大企業未來都可成為網路化公司,百大品牌中很多都是網路重要品牌,MIT 精品相當比例是透過網路賣往全世界!
2. 打造台灣成為亞太網路企業營運中心:
台灣要成為亞太網路企業籌資中心,透過政府及產業界的共同努力,推動更多台灣本地新創網路公司掛牌 IPO,以及吸引全球各地華人網路企業及全球性網路公司來台掛牌;同時,也要引入全球及中國百大網路公司在台營運,透過資金、產業及全球人才的匯聚,創造台
3. 台灣做為全球網路生活創新的成功基地,成為世界關鍵的網路服務輸出國:
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不但市場規模適中,而且擁有全球進入中國及中國走出全球的關鍵位置,我們要讓台灣成為代表性的小市場,透過台灣的創意及服務精緻度,成為其他小市場重要服務的關鍵供應商;同時結合台灣娛樂、數位內容與硬軟結合的優勢,創造全球網路生活創新指標案例,成為世界關鍵的網路服務輸出國,並創造我們不用自怨自嘆,也不需妄自菲薄。站在台灣網路產業起飛及台灣經濟轉型的關鍵點,我們更急切的呼籲網路產業的相互合作,更急切的需要主政者的政策及資源輔導,號召更多大企業及華人資金的豐沛資源投入,更多台灣及全球網路人才的參與。在這關鍵的時間點,透過網路產業,打通台灣經濟的任督二脈!
- 五大行動綱領
在三大共同願景下,我們也匯集眾議,具體提出了五大行動綱領建議:
行動一:鼓勵台灣既有產業與網路產業結合,促成硬軟結合的標竿案例
台灣網路產業是「台灣經濟的新火車頭」,是傳統產業及電子產業轉型及加值如虎添翼的關鍵!傳統零售批發業者,透過網路化將可打破了傳統區域的疆界,將台灣優良品質的商品賣到世界更多地方;傳統產業透過經營網路電子商務,直接透過網路與消費者接觸,更可加速產品創新加值與品牌升級!電子硬體產業實力,透過與軟體服務思維的結合,讓「Made in Taiwan」重新以「Service in Taiwan」之姿擦亮招牌!
我們希望攜手政府及各產業的大型企業,善用投資網路新創公司或與網路產業合作,產生創新與綜效,讓網路產業創造的 iGDP 成為台灣 GDP 成長的主要貢獻者。不只來自實體的產值轉換到網路,更重要的是網路如何協助既有產業創造加值服務,透過數位領土的概念,把台灣的硬實力,藉由不受地理限制的網路軟實力加以放大。
透過網路產業與既有領先的科技、製造與服務業的混血及組合,我們期望台灣出現亞洲重要網路企業,並讓台灣五百大企業多成為網路化公司,百大品牌很多是網路品牌,MIT 精品透過網路賣往全世界!
在下一世代的網路世界中,台灣過去賴以成長的電子資訊產業及深厚的硬軟整合基礎將是寶貴的資產。我們看見行動 O2O 的應用方興未艾,仍有可為;各種新的資訊載具,包括穿戴式科技、智慧汽車及物聯網,台灣的硬軟結合實力可大放異彩;雲端技術在專門領域的導入,如醫療產業或教育應用,也能創造新的利基市場。
台灣在軟實力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消費者對新服務的接受度高,對服務業品質的細膩度及 know-how 也領先華人市場。而台灣的娛樂和內容在華文世界具有相當受到歡迎,舉凡音樂、影視、流行文化等,這些都是孕育下一個全球軟硬整合應用服務的基石。台灣應該善用此優勢,掌握服務和硬體科技結合的機會。
我們希望鼓勵結合台灣既有產業的優勢,以及創新的網路應用服務,打造下一個全球性的創新應用!我們呼籲政府、網路業界和各大企業共同努力,促成硬軟結合的世界級標竿案例,如觀光旅遊、智慧城市或安心產業等,藉由標竿案例的帶動,刺激網路產業與跨產業的合作。透過網路,把台灣的優勢產業推到國際舞台上!
行動二:推動全球及中國百大網路公司來台設立營運據點
全球的網路界已經形成各種大型的網路生態圈,台灣應積極加入,而非將其視為競爭者,而更應從生態圈的角度來看,為台灣找尋與其合作及互補的機會。
台灣擁有絕佳的地理和文化位置,在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簽訂後,將是全球企業進入中國及中國企業走向全世界的首選基地;此外,台灣深厚的 ICT 基礎、工程人才資源及科技管理能力,也是全球及中國大企業設立研發、運營及基礎設施的首選。而台灣消費者對於新產品、新技術的接受度高,實質購買力強,人口適中無需太高推廣成本,也非常適合全球及中國百大企業在台設立實驗據點,測試創新的產品服務!
目前我們看到中國百大網路企業,近年已有淘寶、騰訊 Wechat、奇虎 360 科技來台;全球百大網路企業 Google、Yahoo、Apple、微軟外,亞馬遜最近也宣布來台搶攻雲端業務。當台灣成為中國網路公司跨足海外市場必經之地時,全球百大網路企業也更可能把台灣視為戰略據點,藉由台灣市場與中國網路公司操兵練將,獲得與中國企業交手的經驗。
台灣政府應參考新加坡對於網路新創產業的鼓勵政策,並以超越新加坡的開放程度為目標,設立具有競爭力的招商條件,並提供高效能行政能力及一條鞭式服務,加速國際網路公司在台成立營運據點。
當台灣匯聚全球及中國百大網路公司時,帶來的創新服務、優秀人才及企業制度將在台灣落地生根,遍地開花,透過激盪與融合,產生網路生態圈的綜效,最後培養並刺激台灣的全球級網路公司誕生!
行動三:台灣成為網路企業集資中心,吸引境內或境外網路公司在台掛牌
台灣目前是亞洲首選的科技公司集資中心,擁有最多的科技上市櫃公司,也是最懂科技公司估值的市場,在科技典範轉移的趨勢下,政府應積極打造台灣成為亞洲網路企業集資中心,鼓勵台灣更多本地網路公司掛牌,更積極邀請全球及華人網路企業來台掛牌。
而台灣在上一波經濟奇蹟及科技創新所帶來的財富更可在政府的導引之下,成為網路新經濟產業的後盾,主計處公布的民國 101 年台灣地區個人儲蓄總額達 15.8 兆;而波士頓顧問集團 2013 年的 Global Wealth Report,台灣百萬美金資產家戶全球排名第八,超過 31.2 萬戶,在亞洲僅次於日本和中國;而投信投顧工會 2013 年底的資料也顯示,台灣人投資在境外基金及境內基金的投資總額將近 4.7 兆。
首先,政府應形成積極的政策,提供制度誘因及積極輔導網路業者,導引台灣及全球華人龐大的財富,投入網路企業籌資市場。而針對台灣網路新創公司面對的初期資金不足的窘境,透過政策誘因及保障,鼓勵新創企業的天使投資、創投、私募、融資銀行及 IPO 輔導,滿足網路新創企業不同階段的資金需求;此外,針對全球網路企業,應提供積極的誘因,鼓勵其來台第一或第二掛牌。
其次,政府應排除不利於網路產業的制度因素。台灣諸多不利於新創公司的制度,應逐步檢討及排除,例如「股票面額 10 元」及「技術股課稅」的制度,造成了降低了早期創投投入意願,以及創業者無法以技術作價取得股份的障礙。我們欣見政府已於今年起「股票面額 10 元」制度取消,更希望政府能夠與網路產業界共同努力,以興利重於防弊的角度,排除更多阻礙創新及募資的不利因素。
最後,我們期待以政府的資源扮演點火角色,透過國發基金、國營事業、公股銀行與大型上市公司,參與網路產業投資,鼓勵更多創新的網路公司得以成長及茁壯,並創造成功典範吸引更多企業及民間資金的投入。
行動四:加速創造網路業工作機會,吸引外籍高端網路人才
網路產業不只將成為台灣經濟的火車頭,更將帶動台灣的本地就業市場。這不只仰賴台灣積極引導國際及中國百大網路企業來台建立據點,以及網路產業與跨產業合作創造的新工作機會,更仰賴政府對於人才投入創業及加入新創公司的制度誘因及障礙排除。
過去台灣科技業由於有股票分紅制度,因此吸納了眾多的技術人才因為可以參與企業的成長而投身科技及電子新創公司,然在實施股票分紅費用化、制度誘因不存在後,政府應思考推出新的制度誘因,吸引人才投入新的政策性產業 – 網路業。
此外,在「股票 10 元面額」制度取消後,「技術股稅賦緩課」是下一個需檢討的議題。技術股是國外新創公司在初創時期資源不足吸引優秀人才加入的誘因,然則在技術股課稅的情況下,創業團隊常常面對著尚未實質享受創業成果,就必須先繳付大筆名目上的稅賦,無形中降低新創公司吸引專業人才的能力。緩課
並非不課稅,政府可檢討在不影響稅賦公平的前提下,適度調整相關法規。
另一方面,為了要吸引中國及全球網路企業來台設立營運據點,並讓台灣網路企業走向全世界,台灣應積極開放並招募外籍及中國籍網路人才來台。目前台灣外籍及陸籍長期居留人士僅 53 萬人,僅佔總從業人口的 2.2%,遠不及於新加坡外籍人士佔全體人口 25% 的開放程度。
原因牽涉到了法規對於外籍人士的不友善,包括工作簽證取得困難、高個人稅率、對外籍人士不便利的金融和子女教育問題等問題;另外,社會及企業缺乏國際觀,較少跨地理、跨文化的協同合作與管理經驗,因此也難以吸引外籍人士來台貢獻所長!
台灣社會不應畏懼外籍人才來台,取代了本國人才就業。事實上,開放外籍人士來台將能刺激更繁榮的經濟,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
從他國的經驗來看,美國矽谷的蓬勃發展,成功主因之一即是大量開放各國科技技術人才的工作機會,匯集全世界菁英,從而成為美國創新經濟成長的火車頭。新加坡的外籍工作者達 129 萬,占整體就業人數 38%,除其中 95 萬屬於低薪的「工作准證」持有者,外籍專業白領佔比則達約 10%(2009 年之前曾一度達 16%),也因為廣納各國外籍菁英人才,讓新加坡經濟得以持續轉型與創新成長(根據新加坡貿工部的統計,九○年代的十年間,外籍人士對新加坡 GDP 的成長,就有四一%的貢獻度,其中的三七%來自於有專業技術的白領階級。)
此外,外籍管理人才來台也會帶來更多就業機會,一個高級的專業人士,有可能吸引國際企業在台灣創造三到五個就業機會,因此外籍人士的引入,應該視為機會,而非威脅!
台灣政府也應推動成立世界一流的國際化網路教育機構,同時招收國際學生,以吸引跨文化的交流與激盪,並培養台灣網路產業的國際人才!(新加坡的中學,約有 5.2%外籍生,大學的外籍生比例則高達 20%)
以更正面的態度開放外籍及陸籍網路業人才引入,並配合法規開放及優惠獎勵,吸引外籍人才在台灣貢獻所長;並可協助台灣逐漸萌芽的本土網路公司,更快速的走向國際化。
行動五:掌握下一個 10 億人口的東南亞國協市場,成立跨產業公協會推動台灣網路公司進入東南亞市場
台灣前一波經濟成長的動能,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中國的製造能力及內需市場,然而在中國市場過度競爭及飽和的情況下,我們呼籲台灣產、官、學、研一同開始布局下一個 10 億人口的市場 – 東南亞國協。
過去,靈活應變快的台商製造業及中小企業已經搶進東南亞市場,在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國預約好入場的門票;在加上近百年華人在東南亞社會掌握經濟動脈的優勢,台灣網路進軍東南亞實則已有先天的優勢。
然則在百倍速變動的網路產業,台灣網路公司不能再單打獨鬥了。過去台灣網路業進入中國鎩羽而歸的前車之鑑不遠,台灣網路產業更應集合力量,以跨業的公協會整合進入東南亞市場的南進計畫。藉由跨業的公協會與政府合作,重新串起在東南亞的台商及華人網絡,培養了解當地 Knowhow 的專家,並共同訂定南進計畫。
台灣網路業的發展經驗及細膩服務,目前在東南亞市場還有相當的優勢,我們希望推動台灣網路公司進入東南亞市場,若能搶先布局此尚未成熟的 10 億市場,台灣未來將更有機會創造擠進亞洲重要網路企業!
- 結語
我們可以繼續各自為政,我們也可以相互批評、繼續爭功諉過。
但是我們選擇站出來!面對台灣的悶經濟,產業困境及新一代人才就業問題,網路業界有義務扮演火車頭的角色,幫助台灣社會找到一個方向!
我們也一同呼籲政府、產業界及大眾,一同齊心努力。
我們要以更開放的心態面對全球新網路經濟的遊戲規則,我們要以興利重於防弊重新檢視法令及政策,我們要以合作取代競爭,共同創造新的價值及生態!我們要以全球為視野,重新思考我們的位置。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有最好的機會!我們站在承先啟後的樞紐,凝聚共同願景,把握台灣再度起的機會!
(圖片來源:Steve Rhode,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