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編按:《Forbes》作者 Joel Kotkin 為全球社經趨勢觀察家,著有《The Next Hundred Million: America in 2050》等書。
在 Twitter 的高價 IPO 後,各家媒體無不積極報導這個年紀輕輕就賺很大的科技公司,而且相信將來就算 Twitter 沒有什麼特別作為,鈔票也將如潮水般蜂湧而至。
- 但這對其他國人有什麼好處?
美國最新出現的一波經濟理論認為,未來的經濟發展將由資訊相關產業所主宰,並認為石化燃料業、生產業與製造業等實體產業都將成為夕陽產業,例如《The New Geography of Jobs》的作者 Enrico Moretti 就是這派理論的支持者之一,他認為充滿白人、並聚集在市中心精華地段的資訊產業將會是美國未來的經濟磐石。
但那些不是頂尖大學畢業的學生怎麼辦?經濟學家 Tyler Cowen 就表示,未來 85% 沒有一流學位的人口,可能都要為那些富有的科技人剪頭髮、遛狗,或是打掃家裡,又或是向拉丁美洲人學習怎麼吃豆子度日,過著拮据的生活了。
- 有多少人願意坐看自己的未來越來越渺茫?
儘管能源、建築和製造業相較之下感覺無趣許多,卻能提供工作給那些不是畢業於哈佛大學、史丹佛大學或麻省理工學院的人,提供他們提升社會階層的機會與管道。
此外,根據一份來自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 2007 年的研究指出,這些產業所僱用的工程師與科學家數目也比資訊產業來得高出許多,並且在能源方面也對地方經濟更加有所貢獻。
社群媒體公司不但受地域限制,而且提供的工作機會十分稀少。像 Twitter、Facebook、Zynga、LindedIn 和 Google 等目前最炙手可熱的公司總共僱用了約 58, 000 名員工,但光是 Intel 一間公司就僱用了約 85, 000 名員工,而艾克索美孚石油公司(ExxonMobil)也有多達 80, 000 名員工。
另外在營收方面,虛擬與實體產業兩者的差距又更大了。在上一季中,Google 賺了 31 億美元、Facebook 賺了 3.3 億美元,LinkedIn 賺了 370 萬美元,但艾克索美孚則賺了多達 69 億美元,而且這和過去相比還算是表現差的了。
- 美國的資金不應一股腦流向虛擬產業
蜂擁而來的資金與科技人才讓這幾年的矽谷和舊金山顯得十分風光,而其它地區雖然大都是些比較「不亮麗」的工作,卻提供了較多的工作機會、較合理的房價,以及較低的稅。
Moretti 常表示,社群媒體與軟體公司所產生的職缺比傳統部門的更加穩固與持久,但這其實錯得十分離譜,因為科技業的職位事實上已變得越來越不穩定。矽谷在 2000 年至 2008 年之間已減少了約十萬份工作職位。
或許我們該將這場由科技、媒體與經濟圈所共同演奏的音樂會稱為「貧民百萬 & 富翁」,因為它們與那些「新經濟學家」將帶給大部分美國人低廉的薪資與晦暗的未來。
- 比起華麗的產業,政府應多考量人民的基本生活
根據經濟研究公司 Praxis Strategy Group 的 Mark Schill 表示,德州的能源部門自 2001 年開始已增加了約 20 萬個工作機會,且目前已擁有超過 58 萬名員工,然而在石油資源相對充沛的加州,卻只增加了 2 萬個工作機會,員工數也只有 18 萬人左右。
資訊產業通常只僱用大學畢業生,但能源產業除了各領域專家外,也會僱用藍領階級員工、作業員及卡車司機等人員。像美國這樣的民主大國,首要目標應該是要提供更多工作機會給廣大的人民,而不是持續讓少數的有錢人變得更有錢。
- 能源產業的出路之一:轉型為能源新創公司
據《呼叫育成計畫,我們需要能源新創公司,趕上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文指出,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傳統能源產業型為能源新創公司,例如 Mosaic 就以群眾集資計畫投資太陽能元面板、Bidgely 提供節省能源開銷的建議、Nest 則開發能夠隨個人使用習慣自動控制的空調等。
這些能源新創公司不只是製造能源,還結合了科技,將能源做更有效率的應用。這些還只是開始而已,相信未來絕對會有更多、更創新的例子,為能源創新推一把。
面對虛擬產業的異軍突起,傳統產業勢必得有所因應,勇於接收產業升級或轉型的挑戰,而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該要看清首要目標為何,提出正確的政策方向與產業出路,才能拯救製造業,也拯救數以百計的失業人口與其嗷嗷待哺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