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編按:文中所指的 「Cable」 網路電纜,就像有線電視業者(第四台業者)如凱擘大寬頻、合信超媒體、東森社區寬頻等,利用大家家中的第四台纜線為傳輸資料的媒介;至於「Fiber」光纖網路,則是利用光與光纖(optical fiber)傳遞資訊的一種方式。
不過文中作者是以美國目前在網路頻寬遇到的現狀來探討 Cable 業者面臨的問題,以及因應之道,他所提到的 Cable 網路不夠用的問題目前並未發生在台灣。
傳統的 Cable 上網,又慢又塞,已經過時了。
不是吃掉很多頻寬的線上串流影音服務 Netflix 的錯,也不是對手 Fiber 崛起的錯,Cable 網路是被自己遍佈世界的電纜給絆住而止步不前的。
在我們開始討論 Cable 網路的衰落前,先來看看他是怎樣崛起。這些網路公司之所以能夠壯大起來,是因為他們製造了遍佈全球的使用者網絡,然後讓盡可能多的人利用同一條 Cable 電纜,並同時利用這條電纜收看電視和上網。但這就意味著,可能住家附近的 500 人可能共享著一條電纜的網路頻寬。
這代表什麼意思呢?
就是如果你想要在線上收看金馬獎直播的時候,畫面卡的要命,因為晚上是使用網路的高峰期,大家都在跟你搶頻寬。每個人都想上網,每個人都被慢的要命的網速給逼瘋,這時候能怪誰呢?不能怪 Cable 網路頻寬不夠用,因為這種技術本來就不是設計給網路使用的,他是設計給電視頻道播放而生。
- Cable 網路發展綜觀
藉由公司所舖設的 Cable 電纜,電信公司對於這種 Cable 上網技術享有獨佔權,可是這種獨佔性正在減退,因為現在電信公司的使用者正在慢慢流失,從 2007 年起,取消 Cable 網路服務的住戶增加了 150%。
這還不是最讓人頭疼的問題,而是使用各式行動上網裝置的用戶只會不斷增加,網路需求將會更大。
根據尼爾森調查顯示,46% 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和 43% 的平板電腦使用者表示,他們在看電視時,同時使用手機上網。
民眾也會將家中的電視升級成智慧型電視、購買平板、註冊線上遊戲平台、更換智慧型手機,也就是說,家庭中會大量增加需要連結網路的電子裝置。目前來說,平均每個美國人擁有 1.57 隻智慧型手機,可見大眾對網路的依賴十分深厚,如果網路的負載量沒有上升,那麼網路只會變得更慢。
- 如果沒有公司做出改變,可預見的就是網路超載,那網路的未來、科技的世界又從何談起?
長期來講,Google 和 Verizon 分別推出 Google Fiber 和 FiOS 光纖網路,效果也十分良好,光纖專門就是為了網路而設計的,和傳統 Cable 網路相比,光纖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傳送更多的流量。有趣的是,Google 的確提供了目前市面上最好最快的網路服務,不過他們並不在乎網路跑的有多快,他們關心的是整體網路世界的走向。
Google 不但有資本,也有能力讓光纖網路全面革新,然後因此大發財。不過這間公司已經賺飽飽了,Google 真正在做的是以極低的價格,提供快到無法想像的網路,迫使對手的 Cable 網路公司,只能降價以求生存,或著提升網路的頻寬。
- 電纜網路公司的下一步該怎麼做?
當 Google Fiber 在堪薩斯市以免費光纖網路崛起的時候,電信網路公司也就必須得祭出相關政策應敵。例如,Time Warner Cable 公司採取提供更好的客戶服務,抓住消費者的心,也增加了 33% 的 Turbo 服務,然後讓最快網速再加碼兩倍。
而另外一方面,Google Fiber 這套逼迫所有網路公司進步的策略成效如何呢?2012 第四季的報告顯示,和 2011 年同季相比,堪薩斯市的平均網路速度提高了 86%;而在奧斯丁、德州或是其他的擁有 Google Fiber 光纖網路的城市,Time Warner Cable 公司則是推出免費 WiFi 熱點服務應戰對手,不過當然你得是公司客戶才有辦法申請 WiFi。
很明顯的可以看出,這些網路公司正在想辦法力挽狂瀾,讓公司的網路用戶仍然穩固。
Time Warner Cable 公司和 Comcast 是所謂世代網路改革的浪潮下,第一批正面迎戰光纖網路的公司。然而不管是增加客戶服務,或是提供免費熱點,並不能改變電信網路的最根本問題,這些都只是暫時性的止血步驟,消費者真正要的就是便宜、快速的網路服務,而不是 Cable 網路那種只會讓眾多使用者再同一條網路纜線上塞車的情況。
傳統 Cable 網路公司若想要再改革浪潮中站起來,就必須要提供全面性的覆蓋網絡、增加更多條電纜線,以提供快捷、便宜的網路服務。隨著世界各地的網路使用者愈來愈多,對網路的依賴程度也愈來愈高,網路公司也應該要與時俱進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