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人都看過這句話:「Keep calm and carry on」。冷靜下來,沉著應對。這句話一傳就傳透全世界,告訴大家遇到情況,不能感到緊張,要當個淡定哥、淡定姐。
殊不知這句話其實大大錯誤,因為它根本就搞錯人的自然情緒反應。
- 「冷靜下來」,其實不符合人性
哈佛教授 Alison Wood Brooks 表示:「人們已經將壓抑焦慮、緊張的情緒當做理所當然,並且強迫自己一定要冷靜下來,但如果碰到容易引起壓力的事件,例如演講、工作面試、在大眾面前唱歌,想要控制自己不要緊張,根本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這位教授建議各位,與其將心力放在緩和情緒上,倒不如反其道而行,讓自己更加興奮,因為這和心理學上的情緒認知有相當大的關係。
冷靜下來,聽起來是一句再普通不過的話,但其實這個舉動背後隱藏了兩個重要的步驟,分別為「因為某件事物而被喚起的直接反應情緒」,與「情緒效價」,也就是一個人對於某件事物的情緒反應程度。兩者要同時調適,才有辦法達到保持冷靜這個最終步驟。
直接情緒屬於生理反應:以焦慮情緒為例,人的心跳會加速,賀爾蒙也隨之而生,汗腺分泌也會加快。同時,情緒的產生也是本能性的,屬於正常神經系統反射,以避免突發的任何緊急狀況,所以一般人其實無法控制這種身體的自主反應。
情緒反應程度屬於個人認知:對於外界事物,個人的情緒反應也會隨之波動,至於波動程度的高低、是正面情緒或是負面情緒,就因人而異。若是想要在緊張的時候保持冷靜,就必須要將緊張的情緒轉化成正面心態。
- 換個方式想,其實你不用緊張,只要「興奮」就好
當你告訴自己別緊張時,不只是字面上這麼簡單,必須要經過兩個步驟調和,經歷過自然情緒反應,以及解讀情緒這兩個關卡才行。緊張和興奮,其實是一體兩面的情緒,都會使人體感到激動,因此當人開始緊張時,只要將這份情緒轉換成興奮,那麼一切都會不一樣,事半功倍。
Brooks 教授指出,這兩個步驟並不是來自於直覺反應,不過只要讓自己習慣於消化緊張情緒,轉為正面的興奮能量,就可以學會如何運用正面的情緒,自然也可以導致良好的表現。
- 如何轉換焦慮成為助力?
Brooks 教授找了一群自願者,參與三種不同的活動,分別為演講、算數學、在大眾面前唱歌。
每個活動的目的都不一樣,在進行活動前,這群自願者被分為三組,一組要想辦法保持冷靜,一組要讓自己情緒亢奮、覺得有動力,最後一組什麼都不要做。
最後結果發現,讓自己情緒亢奮的自願者表現平均比其他兩組優秀,在公開演講時不會結巴,講的頭頭是道;數學答題正確率高;唱歌也比較不會走音。
- 為什麼情緒亢奮不容易出錯?
為什麼情緒亢奮表現比較好,不容易出錯呢?因為擔憂是不必要的情緒。Brooks 教授解釋,當人們感到憂慮時,等於將注意力放在錯誤的地方,與其找出對策讓上台報告可以順利進行,憂慮只會讓人焦點錯誤,一直想著哪裡可能會出錯,時間精力都浪費掉了,為何不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做的更好?
擔憂的情緒阻礙尋找正確解決方法的途徑,如果情緒調整成正向模式,那這就像吸引力法則,好運也隨著來。人們在正面情緒下,比較容易做出正確抉擇和增加事情成功機率。
習慣將焦躁情緒轉換成正面的興奮能量,將可以大大增進表現,如果你是一個經理,別冷靜了,興奮起來,業績才會長紅大漲!如果你現在寫稿卡關,盯著空白 Word 檔,半個字都擠不出來,正覺得自己糟透頂時,只要告訴自己,寫出一小段或甚至是一句都好,那麼就可以讓自己感覺完全不同。
很多時候焦慮讓人困在無限迴圈的失落情緒裡,不知道該從哪開始,或是放棄嘗試。或許寫報告剛開始不知如何下筆,但只要有了第一句,就是一個契機。
Brooks 教授提到她認識的所有積極人士裡,沒有一個人是安於做大環境裡的小零件。這一切都是連帶有關連的,藉由調適自己的負面情緒,到對事情有動力,接著不斷的激勵自己朝完美方向修正,個人情緒及實際表現都會呈現正相關。因此,千萬別冷靜下來,往前探索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