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戰爭開打,這場打的不是多元成家,是「家電創新」革命!

(《TO》編按:作者 Matt Turck 為紐約科技創投 FirstMark Capital 的經理。以下文字以第一人稱撰寫)

將近 15 年前,我的一位朋友花了幾晚寫了一篇叫做「家庭內的革命」的文章,在討論家庭式電腦逐漸取代電視,成為最主要的家電,這種情形到現在越來越明顯。

情況也隨著時間過去變得更加科技化,現代家庭不再只滿足於電漿電視,而是液晶螢幕,配上 HD 畫面、智慧型遊戲機如 Kinect,可是這篇文章只停留在家庭的娛樂方面,並沒有對於生活上的全面性改革多做討論。

  • 家電正連合成一個巨大的智慧型商品

直到現在,這股改革擴張到家庭生活的其他部分,當一個家庭內的電器、智慧產品都被系統性的連結起來後,整個家庭內部的電器就連合成一個巨大的智慧型商品,讓許多人嗅到商機,新創者也開始投入開發這領域。Nest 就是其中一例,利用設計外觀精美的商品打入市場,佔領了一個重要的市場位置。

除此之外,有個現象也逐漸為人詬病。那就是現存的大廠牌,似乎有點太過於「創新」了,例如大公司 Phillps、Comcast 都推出許多家庭智慧型科技的產品,像電子鎖、到手機控制的家電等等,這些產品也推出有些年了,但是大公司總是不斷推出更先進的產品,然後讓舊款變得因為版本太過老舊,而完全不能使用。

儘管這很有可能危害到購買較舊產品的客戶權益,不過線上大公司仍然堅持這樣的策略,不斷汰舊換新,以求更多商機。

  • 家庭式整合科技市場對於新創者的挑戰

因此,這對於主戰這塊市場的新創業者,並不是一件好消息。除了要鞏固自己的創業步伐之外,還要時時刻刻與大公司比點子新穎,導致這塊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新創者、電信公司、網路公司、工業集團和科技集團紛紛跳進來參一咖。SmastThings、August、Arrayent 這些公司都宣布投入開發家庭智慧整合科技市場,

當大量的資金投注到家庭智慧型科技整合裡,新一代的競爭也就此在各方勢力中展開,這場戰爭對於新創業者來講十分不利。

許多新創者發現,儘管通過剛開始創業初期的硬體開發限制,消費者仍然偏好購買大公司所提供的家電套組,例如買了飛利浦液晶電視,就附贈多功能遙控器,可以操控所有家用的飛利浦電器等,因為方便性是消費者的最主要考量,不過也間接的排擠新創者的市場可能性,導致很多人在創業初期就慘澹退場。

如果想在這塊尚未開發完全的市場中獲勝,新創者就必須果斷,拿出新創者最大的優勢:開發真正創新的商品,創造使用者網絡,為了未來可能性還有技術突破狠賭一把,拿出真正讓人耳目一新的研發出來。

  • 新興家庭科技品牌

為什麼消費者不能只滿意於目前大公司所推出的智慧型家電呢?因為這塊領域還很廣大,需要更多人去探索,而且大公司也開始著眼於挖掘利益。

本來只是從大眾集資來進行研究,到現在有系統係的分撥預算從事科技開發,例如 SmartThings 和 August 公司,都紛紛宣布大規模的投入預算,家庭智慧型科技統合技術底下的子項目,也都逐漸展露出無限的可能性。

Nest 投資中央恆溫系統;August、Lockitron 投資智慧型門鎖;Canary 和 Doorbot 投資家庭保安系統;LIFX 投資照明;園藝管理、浴室智慧系統、家庭照護系統等等舉不完的例子,而又真真切切的與大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些都有公司投資開發。

這代表無限多的機會正等著被發現,家庭科技整合這塊大餅人人搶,這也代表越來越多的新興品牌在未來的某天將會竄起。另外,隨著消費者需求的改變,不僅要實用也要具備創意的這種習慣,讓現有的品牌也要搬出對策應映需求,身為一個領導未來的品牌,並不一定要包山包海,即使只專精在家庭智慧科技的某個項目。

只要搶得先機,那就代表商機,畢竟大餅雖然擺在眼前,可是幾年後終究會被分食光光。科技時代的迅速腳步,可是無法等人慢慢研發全套策略

以往創新的科技發明,不一定能馬上躋身主流市場,不過現在很多的零售商似乎開始對於新創產品很有信心,即使家庭智慧科技這塊大餅尚未成為主流,零售商已經開始接洽新創者,並且協助推廣產品。例如 Apple、AT&T、Staples 都是例子。這些都只是攻入市場的第一步,若要真正成為舉足輕重的品牌,除了要有創新能力、企業資金、也要消費者市場,這是永遠通用的成功原則。

  • 家庭科技整合真正的戰國時代尚未來臨

即使可以望見一整片未開發的領域,要先打敗市面上存在以久的大公司,這些大公司多半靠著販售商品,搭配健全的配送網絡,還有龐大體系的消費者服務系統來穩固市場地位。

即使這些大公司不一定掌握最新科技,但是龐大的體系讓小蝦米無法輕易撼動,再來,許多工業集團也有推出類似技術,而且電信網路公司也早已開發手機 App 讓家電與科技能夠結合。

別忘了還有 Apple 和 Google 這兩間大公司,智慧型手機搭配 app 變成使用者潮流後,他們早已野心勃勃望向家庭科技。Google 的 Android@Home 好像還沒什麼重大成就,不過 Google 推出的 Chromecast 似乎前途看好;Apple 則是著眼於利用自家系統整合所有家電,而且也積極的接觸新創者,從新創者那裏得到新點子。

有傳言指出,Apple 可能會與 Nest 合作,共同開發整合系統,另外 Miscrosoft、Samsung 也都積極在研究中。

  • 小蝦米如何在大廠夾縫中找生機

各方大廠夾帶大量人才、資金而且勢在必得,那麼到底新創者有沒有機會?先釐清一點,如果你是一個具有雄心壯志的新創者,想要在家庭科技整合這塊市場內佔據一個位子,那麼就得先想清楚什麼策略才能讓你超越別人

那麼不妨從市場定位開始考慮,你可以選擇像 Nest 一樣走商品取向,以創新商品贏得目光,也可以走 Revolv 公司的路線,以提供全面性整合系統為戰略

。商品取向意味著硬體開發,但是不可否認的如果商品吸睛,就可以快速提高銷售量;這對其他競爭者來說,一項商品不可能馬上撼動大公司本來的商業地位,若要往商品取向走,就要切記只發明一項商品是不夠的,必須發展出一個多樣商品建構出來的網路,就像 Nest 一開始從煙霧偵測器開始出發,漸漸發展出一整個系列的 Nest 家用商品。

 

若是想走整合性平台路線,就會變得偏向軟體開發,而其中家庭自動化就會變成研發主軸。

雖然採取這個策略的風險也不少,反例如 Lowe’s 與 Iris、Schlage 與 Nexia 都證明有時候消費者不一定會對於一個新興的系統平台完全買單。此外,若是想要創建一個全新的系統平台,並且與建商合作,一步一步的普及自家產品,耗時又嫌太久,加上開發新的整合系統擺明就是和市面上已經有的 Camcast、Verizon FiOS 直接硬碰硬,因為這些大公司相對來講有更健全的使用者市場和資源。

  • 創業家的優勢在於:自由度高

可是新創者在開發新整合平台的優勢在於自由度高,藉由高度的機動性以及應變空間,讓新創者可以在遇到問題時,跳過繁瑣的步驟,直接走沒人走過的路線往前開發。況且,新創者也可以考慮與小型的產品開發商合作,兩者互補缺失,共同研究出系統與商品之間的實用性質在哪。

其中有一點整合平台開發者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平台,或是整合現有世上的商品,iControl、Zonoff 就選擇了後者,我個人認為最終這些新型整合平台的開發者都必須要某程度上和大廠牌合作,因此要如何明智的與大廠牌達成雙贏的協商就變得重要。

  • 家庭整合科技新創者必備 7 大特質

不論選擇的商業取向為何,以下為新創者必備的七大特質,讓你在市場上無往不利。

1. 設計品質是商品轉變成熱門商品的關鍵,而且設計必須要集聚特色,例如 Nest、August、Canary 都是很好的例子。

2 簡易操作才是王道,消費者需要的能夠以簡易操作,成就最大功能的商品。

3. 投資報酬率常常會誤導新創者設計出一些看似不錯卻無法長久實用的小玩意,要注意產品安全性、能源節約、對使用者是否有益才是重點。

4. 新創者不能只設計出一些好像增加了方便性,卻不是真正創新的產品。永遠要以比現在好十倍當做目標,或者是以開發出前所未有的商品當做目標。

5. 多功能的商品設計以及設計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商品,才會是品牌走的久遠的助力。

6. 軟體的機動性與實用性會是建立消費者網絡的重要指標,不要只設計一個無法廣泛應用的商品或是系統平台。

7. 記得即使你對自己的產品再有信心,面對消費者百百種的需求,總是會發現商品漏洞。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個能夠時時改進缺點的軟體,不能當一攤死水,缺少新源頭。

8. 顧客雖然付費買的是一套硬體,但是真正能維繫消費者忠誠度的還是靠貼近生活需求的軟體設計。

以上分析各方利弊,一切都還充滿未知變數,不過可預言的是家庭內戰爭正式開打,我非常期待未來的家居生活能與科技如何結合、相輔相成!

(資料來源:TechCrunch ; 圖片來源:N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