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有競爭才會有進步。
美國的網路速度非常緩慢,而且網路供應商又缺乏競爭壓力。所以在 Google 光纖進入某些市場後,當地網路服務供應商被迫提供更快的網路速度與更好的交易。
- Google光纖無法做到這一切,所以美國各個城市的政府各自發想佈建策略
但是 Google,或任何一家網路服務供應商,都無法將整個國家的網路升級至光纖網路。即使是在第一個設立 Google 光纖的美國堪薩斯市 ( Kansas City ),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享用這個服務。
所以有幾個城市的領導人正在採取行動,絞盡腦汁地誘使新的網路服務供應商或是說服現有供應商光纖化。
肯塔基州 ( Kentucky) 路易斯維爾 ( Louisville ) 的經濟成長和創新主任 Ted Smith 說:「我們已經申請 Google 光纖好幾次了。」但是他的城鎮依然沒有得到首肯。
路易斯維爾與其他美國城市的政府官員都認為,光纖網路是吸引和留住商業的關鍵,因此越來越需要快速的寬頻以保持競爭力。 光纖還可以讓居民不再因為龜速的 cable 和 DSL 而崩潰。
- 德州砸重金佈建光纖網路
德州的網路供應商為 Verizon (威訊) 和 SuddenLink 。在德州大學城擔任市議員,並為軟體公司老闆的 James Benham 表示:
「與那些已經實施光纖的城市相比,德州的花費是 34 倍以上,不是 34%,而是 34 倍。田納西州的查塔努加 ( Chattanooga ) 與路易斯安那州的拉法葉 ( Lafayette ) 都已安裝全市光纖到府和企業光纖網路。相較之下,我們的居民費率比他們高 15 倍,如果那是我們的電費或水費,街頭早就暴動了。」
支援高速千兆 ( Gigabit, Gbps ) 的網路比每秒百萬位元 ( Megabit, Mbps ) 的網路快了一百倍左右。另外,在光纖部署的城市,居民每個月花 70 或 80 美元,就能使用 GB 網路,但在很多城市,即使人們付一樣的錢,他們也只能享受比 GB 網路還慢的網路。
在德州布萊恩大學城的商業區,上下傳 50 Mbps 速度的網路每個月要 3,395 美元;但是在查塔努加市和拉法葉市,同樣的服務只要 99 美元。布萊恩大學城的政府官員正在為居民尋找他們負擔的起的 GB 光纖網路,也替企業尋找上下傳 10-100 Gbps 速度的網路以及公共 Wi-Fi 。
- 要怎麼擁有 Gigabit 網路呢?
路易斯維爾的城市拉法葉 ( Lafayette ) 是公用事業光纖運動的先驅,之後它帶動了城市光纖的風潮,影響了查塔努加 ( Chattanooga ) 。雖然政府開辦的網絡並不適合每一個人,但路易斯維爾、布萊恩的都會區以及大學城都希望能夠吸引私營公司來建立光纖網絡。
這正是洛杉磯 ( Los Angeles ) 正在努力做的。他們正在計劃遞交 RFP ( Request For Proposals 需求建議書),要求供應商競標在整個城市建立光纖到府與企業光纖網路。
但是這個提案的成功率跟獵捕到獨角獸的機會一樣低。 路易斯維爾和布萊恩大學城認為他們有更好的辦法。
其他城市就跟洛杉磯一樣,不願意花納稅人的錢去補貼網路的架設費用。但是與其直接遞交 RFP,他們從 RFI ( Request For Information 訊息需求書) 開始。(公開投標程序中,通常是先發出 RFI ,再 RFP )
通常,供應商會提供建議,像是該如何寫更好的 RFT 或提供讓增建更有價值的激勵措施,這樣成功率比較大。
也許更重要的是,路易斯維爾和大學城都不能指望供應商立即架設光纖到府與企業光纖網路。比較現實的方法是類似 Google 在堪薩斯市建立的光纖社區 ( Fiberhood )。地區居民都被要求簽署這項服務,而最感興趣的社區能最先享用服務。
- 威訊的光纖部署策略是錯的
Benham 說:
「基本需求總是優先。威訊在 FiOS 光纖網路初次佈建所犯的最大錯誤之一是它採用以房屋為單位的獨立光纖網路,所以有人想要這個服務時,威訊就會獨立為他們的屋子架設光纖網路。這種作法代價也太高了!」
威訊的光纖部署已經明顯的停滯了 。
洛杉磯的預計花費估 30 億至 50 億。Benham 說:
「單單維持稅收穩定,資金的利息就是個沉重的負擔。這樣可能會讓公司倒閉,除非有人資助他們。如果是光纖社區,在第一社區的人可以用他們之前得到的資金替第二社區付錢,而第一與第二社區可以替第三與第四社區付錢。」
- 城市了解他們「必須採取行動」
在克林頓任內擔任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參謀長,並在奧巴馬任內協助國家寬頻計劃開發的 Blair Levin ,對路易斯維爾和大學城嘗試獲得光纖很有信心。「社區了解到他們需要比現在更好的網絡,而他們不得不採取行動,因為它不會被市場力量驅動。」
Levin 還擔任過投資公司 Legg Mason 的電信分析師,身為 Gig.U 的現任執行董事,他正試圖加快在大學與鄰近社區的光纖部署。
Levin 說:「在大多數情況下,大規模光纖部屬並不會影響金融現況,無論它是由現有還是新網路供應商所建立的。」 Levin 提出了六個關鍵因素:資本性支出 ( Capital Expenditure , capex)、營運性支出 ( Operating Expenditure,opex)、風險、收益、系統利益與競爭。
新的或是增加的 capex 與 opex 將大於風險調整後的收益,再加上不管是怎麼樣的制度,只要有利於網絡操作員,都會增加競爭的威脅性。
城市需要改變策略以吸引供應商。 這並不一定意味著提供公共資金。 一種方式是加快獲取許可證的過程;另一種是讓現有的基礎設施來提供資金。
- 在沒有政府的資助下,全市光纖到府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西雅圖和寬頻通訊供應商 Gigabit Squared 以及華盛頓大學建立合夥關係,利用暗纖 ( dark fiber ),提供居民光纖上網。
在大多數的地方,如果沒有政府的推動,就沒有足夠的競爭來促進光纖的鋪設。一項由佛蒙特州 ( Vermont ) 居民寫的光纖鋪設計畫需要 1.16 億美元的聯邦資金。
Levin 承認,目前沒有任何類似路易斯維爾或大學城的計劃成功,也就是說沒有一家私人企業願意在欠缺公共資金的情況下幫助提出 RFI 的社區。社區還在尋找最好的範例。
Levin 說:
「我們做電信的時候,基本協議是提供 AT & T 電信公司壟斷地位,以換取公共服務。當我們做寬頻時,寬頻公司成為當地的壟斷寬頻公司,而他們必須在每一個角落都設立寬頻網路。我們真的沒有什麼好的社會契約範例。我們不能再給予壟斷地位了,因為 Gigabit 不是一個獨立的產品市場。」
對 Levin 來說,在以「不要求供應商將服務延伸到每個人」的條件下,以需求為基礎的部署似乎最有可能成功。雖然這可能會讓有些人失望,不過將光纖淺在的延伸至社區會間接的讓沒有得到光纖的居民獲利。
直到 Google 進入堪薩斯市後,時代華納 ( Time Warner ) 才願意提升他們的網路速度;在 Google 去猶他州的普若佛 (Provo, Utah) 後,美國寬頻網路服務供應商康卡斯特 ( Comcast ) 便開始改變其定價。
Google 到德州奧斯汀市 ( Austin ) 跟 AT & T 說:「我們來建立一個 Gigabit 吧!」於是,德州奧斯汀市將成為第二個可享用 Google 光纖的城市,服務將於 2014 年登場。
- 美個城市都有不同的佈建策略
路易斯維爾市 / 縣約 350 平方英里,人口一共 75 萬。 Smith 希望,在未來的幾年,只少 25 或 30% 的路伊斯維爾能有光纖社區。這將主要包括人口密集的地區,但市長 Greg Fischer 希望能包含越多「鄰近的弱勢人口普查範圍」越好,盡可能地分布財富。
Smith 說:
「舊的想法是『每個人都必須享用服務』,而這是寬頻和電話的由來。這裡有一個想法,『在需求增加的同時,我們可以耐心等待。』我們當然都希望享用這個服務,但我們的意思不是『每個人都必須立即得到服務』。 RFI 的過程會幫助廠商了解當地的監管環境。我們有能力授予互聯網及住宅互聯網正確的權利。我們正在教育我們的國家與我們的世界,因為全國各地的許多城市都不清楚地方的問題是什麼。如果你的城市很想要光纖升級,那你就要做功課,你必須清楚的調查這個市場。」
- 布萊恩大學城已在上個月遞交 RFI
Benham 說:「布萊恩大學城地區約有 25 萬人,它有可能吸引的到已經有電纜管道的供應者,而這會讓光纖的架設變的比較容易。已經有管道穿越整個區域了。我們可以簡化檢查和許可的過程,我們可以轉租我們已經有的電纜管道。」
布萊恩大學城學上個月發出了 RFI ,而回應的期限是 12 月 6 日。 RFI 中寫到『開放現有的基礎設施和其他公共資產,包括公有桿、管、管道、塔、建築、暗纖等具吸引力的條款和條件。 』它也承諾簡化稅、企業區、其他激勵獎金、和協調與規劃建築活動。
- 多項單位對路易斯維爾遞交的 RFI 有興趣
路易斯維爾在上週發出 RFI ,而回覆到期日是 1 月 31 日。 除了 GB 光纖之外,全縣市力求給予低收入地區「折扣或是免費」的 100 Mbps 服務。
Smith 表示:「已經很多單位參與我們的 RFI ,而我們也有初步的興趣。 我不會過度承諾什麼,但我們已經與一些單位開過會,而這的確提升了我的信心。該區域目前的供應商是時代華納和 AT & T,歡迎你們加入喔!」
Smith 說:「我不是在說我們試圖擺脫我們的現任供應商。這是一個均等的機會,我們歡迎任何人。我們歡迎時代華納;我們也歡迎 AT&T 。我們看到的其他城市提供很多不同的數位基礎建設,而我們希望成為那些城市。」
(資料來源:Ars Technica;圖片來源:Justin Liew,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