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時,日本東京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獲得 2020 年奧運的舉辦資格,距離上次 1964 年首次在亞洲舉辦的東京奧運已經相距了約 50 年的時間。在宣布獲得奧運資格的同時,也伴隨著許多對未來的想像。
在 1964 年的東京奧運,二戰結束後經濟復甦的日本用新幹線子彈列車、首都高速公路、地下鐵系統向世界展現未來的樣貌;在距離 50 年後的東京奧運,日本又將拿出什麼東西來定義未來?
- 無人駕駛車
BMW 與 Google 等世界聞名的大企業都在無人駕駛車上下了不少功夫,根據他們的說法,無人駕駛車更適合未來的樣貌,耗能更低;經由電腦控制駕駛將更安全。可以想像 2020 奧運時,一定會在日本本土造成相當嚴重的交通問題,而東京機器人公司 ZMP 的 CEO Hisashi Taniguchi 便指出,到 2020 年的東京奧運時,一定可以在選手村與會場架設起無人駕駛車的交通網路。
- 穿戴式科技
當然日本也不會錯過穿戴式科技的熱潮,由 Telepathy 推出的智慧型眼鏡,可以讓不在現場的人也同時觀賞到精彩的比賽,而初版有望在今年推出,可以看看他們的展示影片:
如果這兩款穿戴式設備都可以如期成真,相信可以在 2020 的東京奧運上看到許多戴著智慧型眼鏡觀賞比賽的觀眾。
- 輔助型義肢
在人口老化非常嚴重的日本,當然也試圖透過科技來解決老人生活上的不方便,機器人製造商 Cyberdyne 便推出了一款輔助型義肢,可以幫助老人復健與行走,相信在未來將有更多的應用。
- 以未來之城借鑑,反觀 2017 台灣世大運?
上述幾項看似未來的先進產品,確已經慢慢的可以真實地出現在我們身旁左右,無人駕駛車、穿戴式科技、輔助型義肢都讓我們對 2020 年的東京奧運以及科技的未來發展更加充滿期待。
我們常講說「已經無法阻止日本人的幻想了」,但現在許多幻想都已經慢慢成真,日本也一定會在 2020 東京奧運來臨前的 7 年內,在各方面加緊腳步努力成為「未來之城」。
而除了放眼 2020 年的東京奧運以外,我們也可以關心一下於 2017 年在台北市舉辦的世界大學運動會,為台灣歷年來舉辦過最高層級的國際體育賽事,將為台灣、台北帶來怎麼樣的影響呢?
(參考資料:The New York Times;文中圖片來源:ZMP、Cyberdyne;頁首圖片來源:Mike_fleming,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