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ike、Uber、Airbnb 風行!共享這麼方便,「擁有權」不在手中又如何?

「我有一套龐大的貝殼收藏,」喜劇演員 Steven Wright 在 1985 年的一場表演中說,「我把它們收藏在世界各地的海灘上,你搞不好有看過也說不定。」我們聽了大笑,因為很明顯的,他並不擁有那些貝殼收藏。但話說回來,他何必擁有它們呢?就像 Wright 的另一句名言所述:「你不可能擁有所有東西,不然你要把他們放在哪裡?」

現在,越來越多人認為「擁有」要付上太多代價。這不只是一種新世代的態度,而是一種結構性的轉變:科技的進步改變了許多作業流程,讓「所有權」在傳統上的優勢越來越衰微,而「共享」的益處則越來越多。懂得利用這項改變的企業,將能夠創造極大的價值。

  • 共享崛起一:行動設備帶著跑,隨時查找共享資源、取得物品,擁有權不是你的又怎樣

傳統上,取得所有權最大的動機是能夠確保需要的時候就能夠取用它。然而當全世界的人幾乎都到處帶著行動通訊設備,配上越來越普及的無線網路,現在的人可以很輕易的知道附近有哪些可共享的資源可以使用。

「共享資產」是一個我們仰賴已久的概念,例如上 AirBnb 租用一晚的房間,或上 Uber 租用一趟洽公的車程服務。然而,現在我們可以將同樣的概念已更有成本效率的方式應用於租借幾小時的會議室、ZipCar、或甚至一台堆高機。由於共享資產所需的時間、金錢等各樣成本不斷變小,值得共有的最小價值與值得為之進行安排的最小使用時間也正不斷縮到無限小:過去可能要每月 10,000 元、租期半年以上的房子才值得分租,現在價值 2000 元、只用 20 分鐘的 Ubike 大家共享也不太麻煩。

不僅如此,過去常提到的,透過預期需求波動進行動態定價以分散分散尖峰使用時段的概念,在「Big Data」分析技術下也開始變得可行。藉由給予使用者「何時該共享資源會不易取得」等清楚的資訊,將可以大量減低無形成本,如浪費掉的等待時間,進而縮小與所有權之間的優勢差異。

  • 共享崛起二不用擁有,想要的東西,靠 3D 列印、規格資料庫就能印出來了

我們之所以想要擁有,是認為所有權能夠確保你能在需要時取用該物品。換句話說,是因為你認為你所需要的東西在未來不見得能夠讓你取用。然而隨著 3D 列印(或快速成形技術)的發展以及許多協議的簽訂,這個想法面臨嚴苛的考驗。

一個專門儲存少用零件的倉庫可能會被大量取代,成為檯面上的一台機器連接著充滿各式規格細節的資料庫,隨時依照需求生產任何你想要的部件。而當然,這些 3D 印表機本身也是可供共享的資源。

  • 共享崛起三:追求個人化體驗也不必擁有,「軟性調整」人人都付得起

另一個讓我們想要擁有的原因,是我們因此有權力去改變它們。然而今日,越來越多設備是能夠客製化的 ── 在軟體上或在配置機制上面都是。我們可能會談論到你如何控制一張 Sleep Number 床,使它配合個人身體的舒適程度;討論一台高階相機的各種客製化變數;或者能根據 Big Data 以及雲端計算提供消費者個人化的客製化網頁瀏覽服務應用 ── 這一切都可以在不改變任何共用編碼的情況下完成。

最終,我們將可以將這些「軟性調整」與付得起的自動化、無線辨識系統(例如無線鑰匙)、以及強力的加密保護結合在一起。透過這種能力與控制力的結合,對於任何實體物品或資訊資產,我們都可以從便利、易用、排他性或限制(監控)取用權等性質,權衡取捨的光譜中任取一點。

  • 在這樣的環境下,有幾項概括性的策略能夠增加成功的機會:

1. 製作高度配置性的產品。讓使用者能夠進行並儲存不同的偏好設定,且可以讓他們在產品換手時能輕易的重新套用這設定。

2. 將客戶群培育成喜好並且鼓勵共享物資的社群,不只是商業性的租界,連平日生活上的共享也是。

3. 支援能記錄服務日誌以及產品升級的產品註冊系統,讓共享產品能各自攜帶產品來處以及使用狀況。

但上面所說的那些最後都引申到同一個概念,就是那個過去我們稱之為商品的東西 ── 因為那是我們設計來賣的 ── 現在更應該被視為一套「能力」,因為那才是顧客真正想要購買的。藉由將產品轉為服務,讓所有權所造成的負擔減輕,將是在這個逐漸成形的新世界中搶占鰲頭的捷徑。

  • 延伸閱讀:

「租借經濟」崛起會毀滅經濟,還是活絡政府創新思維、苦民所苦?

(資料來源:VentureBeat;圖片來源:ryancr,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