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前進中國創業?別去上海,中國未來的矽谷在深圳!

(以下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教師 魏武揮以第一人稱撰寫)

近日,網絡上開始傳一個流言(未經證實或證偽):阿里巴巴會同湖南衛視(後又傳為會同蘇寧)拿下了 PPTV。如果這個消息屬實,就意味著又一家上海的互聯網公司被並購。

事實上,上海做得略有名氣的互聯網公司本來就不多,在這不多的公司中,先後有易趣、土豆、PPS、一號店Triniti Interactive 被收購,如今,名單上可能又會多上一個。

  • 上海新創網路公司表現平平

上海成名的網絡公司大致有如下一些:

盛大攜程算是巨頭,但都總讓人感覺缺少銳氣,盛大連市場第三的位置都快要朝不保夕,攜程則需要早就躲到美國逍遙的梁建章回來再撐大局。

麥考林雖有 “ 中國電商第一股 ” 的頭銜,但它的股價下滑業績困頓,是所有人都看得見的;淘米借著 6 到 10 歲網民飛速增長而一度很風光,現在股價也在低位。

億唐更是早就消失不見,九城失去魔獸後苦苦掙扎,久游、五分鐘一蹶不振。

當下,在市場中還算活躍表現尚佳的,有安居客世紀佳緣大眾點評verycd,不過都是某一個細分行業的網絡公司。

上海至今沒有出現過平台級的互聯網公司,也的確缺少網絡創業公司(有但不是那麼多)。可上海人口眾多、經濟發達、互聯網基礎設施也相當不賴。這組矛盾看似很怪異,曾有流言說,上海官方一度反思為什麼阿里巴巴沒有誕生在上海。不過這輪反思如果有的話,似乎也不見什麼反思的效果。

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原因,我先拿出來駁斥一下:

其一,上海人沒有創業精神:

對於本土上海人,的確有這種情況。但上海其實早就是一個移民城市,我所居住的地方,上上下下,幾乎全是 “ 新上海人”。所以,即便本土上海人不願意創業,也不能說明全部上海的居住人群不願意創業。上海的高校之多全國首屈一指,畢業生非上海人多了才去。

其二,上海人排外:

於是留在上海的新上海人缺乏幫助。作為一個上海人,我承認上海有排外的情況,但我必須要說的是:任何一個城市都有排外的情緒,上海不見得特別嚴重 —— 尤其是最近十來年。正是因為認知到了這一點,我和我的妻子雖然都是上海人,但我的兒子不會說上海話,我毫不擔心他將來會被 “ 排外 ” 出去 —— 說實話,學好英語是正經的。

其三,上海創業成本太高:

無論是房租還是員工工資。有一點我承認,上海這個地方比較守法,什麼拖欠款項之類的事,一般上法院都會被判刑,這客觀上會抬升創業成本。不過我想,創個業還要持續地做這種勾當(偶爾來這麼幾個月,正常)。更重要的是,中國一線城市:哪個地方成本低?尤其是北京,很多事你有錢都解決不了。你沒個北京戶口或公司沒交過稅,能買車嗎?

所以,這些都不是上海產生不了頂尖網絡公司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以下幾個方面:

  • 大學的佈局與規劃,造成了最有可能創業的人群 —— 大學生,很難進行創業

北京有兩所頂尖高校:北大清華,上海也有兩所頂尖高校:復旦交大。北大復旦偏文,清華交大偏理。北大清華都在中關村一帶,處於鬧市之中,產業界和校園溝通相對方便。

但上海呢,偏文的復旦倒是在市區,但偏理的交大卻躲在閔行這個被戲稱為閔大荒的地方。交大本部倒是依然留在市中心,不過那個地方是搞在職教育的,旁邊一個管理學院也在市中心,不過管理學院不培養創業者。

上海若干個大學城的規劃,導致上海校園和業界距離極遠。有時候我想請人來學校做個講座,朋友幫忙,不用給他錢,但那個開車都要一個小時的路程,讓我羞於提出這樣的要求。

  • 上海不是一個友善的城市

其實創業是一件很 “ 神經病 ” 的事,在很多人的眼裡,放著好好的工作不要,去賭一個概率很小的未來,不是神經病是什麼。創業的路大多數時候充滿著艱辛,情感慰藉其實很重要。只有創業者才能理解創業者,但上海恰恰缺少一個有說有笑的友善文化。在上海這個極其繁華的城市裡,創業者卻是極其孤獨的。

  • 上海的生活太豐富了

這是我朋友的一個觀點,在他看來,雖然北京創業成本也很高,但北京其實並不適合生活,下班時段就是塞車,那就在公司再幹一兩個小時再走吧。可到了晚上其實又沒啥地方可以去,那就在隨便做點事吧。但上海恰恰不是,上海有大把的地方可以讓你去消遣,一個不夜的繁華地,對創業者和他的創業團隊來說,是一個不利因素。

  • 上海人對新的東西能包容,但接受度並不高

這件事可能會有一定的違和感,但我用一個例子說明。

2010 年年中,我所在的學院和新浪合作,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微博用戶隨機抽樣調研,其中有一個發現非常有趣:用戶量最高的地方是北京、廣東、浙江、江蘇和福建。是的,沒有上海。

2009 年新浪微博內測,在一年之後,上海在整個微博的用戶量裡,都不是前五位的。新創事物在上海不會被排斥,但也不會被立刻接受,尤其不會因為朋友接受了我也接受。網絡公司雖然做的是所謂沒有疆界的生意,但依然有其地域性。在上海去宣傳一個新東西,人帶人的連環效應很小。這也是很多中國企業品牌,在解決了多個地方的占有率問題之後,才會考慮去拿下上海市場的原因。

  • 上海是金融中心,但不是 VC 聚集之地

上海的這個金融中心很有趣,大把銀行在這裡,不過大多數銀行總部並不在這裡。很多投資人會在上海,但投資機構的總部還是在北京。尤其是上海做天使、A 輪的,並不多。有一個發明了 pre-angle 名詞的投資人,倒是 base 在上海,不過這個家伙滿世界亂轉,一度就是京滬兩地打飛的的人。這個原因和上海創業項目少,互為因果。

  • 上海這個城市,太過成熟,不適合冒險

在上海找工作,相對容易一些,而且上海的平均薪資也不低。老實講,雖然有不少創業者是主動創業,但其實也有不少創業者是被逼的。上海很多年前有 “ 冒險家的樂園 ” 這個稱號,今天早就不是。要冒險,不用來上海。這個城市已經方方面面都成熟到,並不適合冒險。

  • 上海的高科技園區的規劃,擺明了就不是給創業用的

比如張江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現在已經很熱鬧了,但已經是大公司聚集之地。

早期不熱鬧的時候,其實也不是什麼創業者的樂土:它是憑空在一個很荒蕪的地方圈地做的,生活配套設施極少。我前文提到的交大所在的閔行,的確旁邊就有一個紫竹園區,和張江園區,是一模一樣的道理:規劃得相當大氣,道路一鋪就是來回四根車道,但就是:平日裡沒有人影。

  • 上海的媒體,並不關注創業

上海好多年前,進行過一次媒體的整合,把大大小小的媒體歸為解放、文新、文廣三大集團。這個整合之後,上海的主要媒體都被列入體制之內。這些媒體的報導一般傾向於中規中矩,對於新鮮事物、創業公司,關注很少。創業者缺少被關注的機會。

上海已經不太可能成為中國的 “ 矽谷 ”,不過最近上海官方很重視 “ 大數據 ” 這個事,這個事從邏輯上,對上海而言是成立的:它需要較高的投入財力、人力、物力。上海還是有這個本錢的。

大數據產業是未來互聯網很多公司的支撐,上海即使誕生不了台面上風光無限的平台級公司,存在這個產生這種冰山下的公司還是可能的,當然,僅是邏輯上是成立的。

那,未來最有可能成為中國矽谷的地方是哪裡呢?

我排除了杭州。杭州雖然有阿里巴巴,但江浙一帶,做小生意的自古有之,阿里巴巴只是占了地利人和。江浙一帶,很難出現大規模的數量較多的平台級公司。單靠阿里一家,不能說杭州能成其為矽谷。

其實我也排除了北京,說到底北京這個地方,還是成本太高。我前文所提及的在北京創業的理由,恰恰是北京政府要解決的問題:一個城市不利於生活總不是個事。隨著這些問題的解決,北京創業成本太高的弱勢,就會顯現出現——雖然,在今天,中國的 “ 矽谷 ” 可能真在北京。

廣州行不行?廣州其實不是一個移民城市,IT  說穿了是高風險的行業,和當年挖金礦沒什麼兩樣(所以矽谷在加州),高風險行當通常在移民城市裡比較旺盛。廣州之所以在中國互聯網產業裡拔得頭籌,和當年廣東電信那幫人很有關系。

一個孵化器天奇基金的合伙人和我聊了一下,在她看來,深圳這個地方,具備中國未來矽谷的可能。它是一個移民城市,氣候宜人適合思考(不要小看這點,嘿嘿),雖然這個地方沒有什麼特別厲害的大學,但它有特別厲害的科技公司,容易培養出創業的人才。

深圳注冊公司相對而言手續簡單,還有一點很重要:中國的納斯達克,在深圳。

至於上海,可以說,整個內陸地區,最像香港的地方,就是上海。而香港的互聯網產業,可以用這兩個字來形容:貧瘠。所以其實不用指望上海成為中國矽谷了。

 

(圖片來源:Sjekster , CC Liscensed)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