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ical 的自有品牌手機 Ubuntu Edge 在 Indiegogo 上線時, 24 小時內就吸走了 340 萬美元。兩週過後,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 849 萬美元,已經遠遠超過了官方記錄,然而離 3200 萬美元的初始目標還差十萬八千里。一碼歸一碼,兩週接近 850 萬美元在群眾募資歷史中仍然是個極其令人振奮的數字,Ubuntu Edge 在 Indiegogo 吸金案例同時也宣告了 Indiegogo 正式具備了向老大 Kickstarter 挑戰的底氣。

這兩個群眾募資平台分別在數量和質量上佔據著優勢,從營運和項目種類上看也各有千秋。

  •  Indiegogo 項目多; Kickstarter 完成率高

Indiegogo 和 Kickstarter 分別成立於 2007 年和 2009 年。 Indiegogo 所完成的項目數量是 Kickstarter 的 1.3 倍。Indiegogo 歷史上有過特斯拉博物館(130 萬美元)和為受學生欺凌的校車監護人募資善款的 Karen Klein 計劃(約 70 萬美元)。可最受歡迎的募資項目,如 Pebble 智能手錶、Veronica Mars 電影和 Ouya 遊戲主機等大多在 Kickstarter 上出現。

並且,根據 The Verge 對於公開數據的分析,Indiegogo 平台大約 14 萬個項目中,完成的比率只有區區 9.3% 。作為對比,Kickstarter 的完成率則高達 44%。

光看數字不全面。由於 Indiegogo 沒有所謂的「all or nothing」規定,也就是說項目擁有者可以選擇在未達到預期目標的情況下,利用獲得的錢繼續進行其計劃,但是所有承諾給支持者的獎勵必須得百分之百兌現,這種被稱為「彈性計劃(flexible project)」。Indiegogo 上還是有不少彈性項目獲得成功的例子的,比如 James Franco 的 Palo Alto Stories。可惜的是, Ubuntu Edge 屬於另外一種形式,所謂的「剛性計劃(fixed project)」,這種項目在規定時間未達到預計目標的時候必須把錢退還給支持者。

Indiegogo 通過向達不到目標的項目收取更多手續費的方式來鼓勵項目發起者們努力吸引捐款人。如果在規定時間獲得當初設立的目標資金,那麼項目擁有者只需向官方繳納 4% 的手續費;若否,這個比例將竄至 9%。而 Kickstarter 則採取一翻兩瞪眼的方式,即任何無法在有效時間內達到目標的項目必須把錢退還給支持者,這也使得 Kickstarter 用戶壓力倍增。

  •  Kickstarter 是群眾募資界的蘋果?而 Indiegogo 是來者不拒的 Android?

Kickstarter 在項目成功率上遠超 Indiegogo 是有多個原因的。首先,Kickstarter 雖然在項目數量上落後於 Indiegogo,但是卻擁有更多的訪問量。其次,Kickstarter 針對項目的嚴格條件也將很多項目拒之門外,這些項目就包括以慈善為理由的捐款、營養補充劑類、美容產品類或社群網路應用類計劃等等(最新版本的聲明把轉基因生物也列入受抵制項目)。相比於 Kickstarter 的嚴格,Indiegogo 對於項目類型的限制就要寬鬆許多。另外,發起者甚至無需等待審查便能直接發布項目。因此 Indiegogo 上便有很多低質量募資計畫,也就順理成章成了 Kickstarter 之後的第二選擇。

這對冤家不僅在內容和風格上大相徑庭, 連對於市場的開放程度也是如此。目前,Kickstarter 只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開放;Indiegogo 則服務於 200 多個國家。「我們歡迎任何人的任何想法」Indiegogo 合夥人 Slava Rubin 說。因此,Indiegogo 上充滿了一些稀奇古怪、永遠不會進入 Kickstarter 大門的項目:幫助車被偷走的鄰居、為學校足球隊買隊服或者為一對夫婦支付新生兒的生活費等等。

因此有人把相對封閉、挑剔和只做精品的 Kickstarter 比作群眾募資界的蘋果,而 Indiegogo 則是來者不拒的 Android 。

  • Kickstarter 相對 Indiegogo 擁有更多、更嚴苛的條件限制

如果我們把視野在縮小到科技類,大概只有 3.6% 的 Indiegogo 項目達到了目標,而 Kickstarter 上的成功率是 34%。所以像 Edge 這樣的高質量項目會選擇在 Indiegogo 上落腳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儘管發起這個項目的 Canonical 公司表示之所以會選擇這個平台是因為看中了 Indiegogo  的全球市場和「更加多元化的回報機制」但似乎把這歸結於 Kickstarter 的嚴格要求顯得更具說服力。

Edge 項目為資助金額達到 1400 美元的支持者提供兩部手機作為報酬,而資助金額達到 8 萬美元的人則會得到 100 部手機。這在 Kickstarter 的規則下是絕不被允許的。

那麼假如 Kickstarter 為 Edge 首開先例,這個項目會更加成功嗎?在 Indiegogo 不肯公開相關數據的情況下,結果其實很難說。關於數據透明度問題, Indiegogo 在解釋彈性項目概念是這麼說的:「我們不會把已完成項目的百分比計算出來,因為即使它們沒有達到既定目標也有可能成功。」相反的,在數據透明度上,Kickstarter 做得好的多,每天更新的公開數據大概也是更多的人把 Kickstarter 做為首選的原因之一。有趣的是,Kickstarter 公佈的海量數據甚至催生了 Kickstarter 諮詢師這個行業。

眼下的 Indiegogo 還只能在群眾募資領域扮演老二的角色。隨著 Kickstarter 越來越苛刻的條件,我們可能會看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 Indiegogo 作為實現夢想的平台。但在透明度沒有得到保障的情況下,Indiegogo 能走多遠還是個未知數。

(頁首圖片來源:wiki;文中圖片來源:wikiIndiegogo

An orange a day, keeps your brain awake!

一天吃一顆橘子,天天擁有聰明的腦子!
快加入《TechOrange》的粉絲團每天啃橘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