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說好的一星期回覆,我等了 17 天,等到一派官樣文章:這樣的政府效率,是我們自己慣出來的!

7 月 6 號,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在劍潭舉辦了一場「創意、創造、創業」青年創業論壇,主講者有三位: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丹堤咖啡創辦人 方淑宜、appWorks 之初創投合夥人詹益鑑。會中探討的議題請見:〈政府如何促進創新、創業發展?馬總統:這我不熟悉,再請相關部會研究一下,一星期內回覆你〉 一文。

會後,包括兩位與談講者還有我,我們向馬英九總統提了三個問題:

1. 在諸多推動創新創業之政策均無法讓青年人有感之情況下,政府行銷顯已出現問題,政府在政策服務體驗方面,是否有更好的策略推動青年創新創業政策?

2. 政府許多法令都不親民,且新創事業常受法令影響,是否有策略加以解決?

3. 政府 open data 之推動非常緩慢,相關創新運用自然無法發展,政府有何對策?

現場馬總統的回答是,「這個比較專業,我不太懂,我請相關部會研究一下,一個星期以內回覆你。」終於,在等了 17 天之後, 7 月 22 號我們終於收到來自行政院的具體答覆,或者更精確的說,收到由行政院責成教育部、經濟部的回覆 (如文末附圖),洋洋灑灑的兩頁 A4,可以摘要成兩句:

「關於推動創新創業,教育部目前正推動『大學院校創新創業紮根計畫(EC-SOS)』、『大專畢業生創業服務計畫(U-Start)』,成效還不錯;經濟部目前正推動『創業臺灣計畫』,成效還不錯。」

  • 高效率政府:花 17 天旅行的總統回覆,其實我們只要花 2 小時 Google 一下就有答案了

馬總統說,政府的角色是創造環境,但從回函速度和內容,我卻感受不到。老實說,「大學院校創新創業紮根計畫(EC-SOS)」是我第一次看到的「新知」;至於另外兩個政策計畫,早就知道了,也理解目前它們正「如火如荼」推動中。但,除了感受到誠意(回函公文是「行政院秘書長」 函,速別:最速件)之外,馬總統其實沒有具體回答任何問題。

那,究竟總統說的:政府的角色是創造環境,創造在哪?

這份回覆,身為一個沒有政府資源、公職考試及格證明、行政經歷和長官壓力的普通老百姓,只要有一點網路使用經驗,在 Google 大神的幫忙下,二個小時之內一定能夠自己查到相關政策,且編織出政府正在推動的「創業策略」。一個已經發生且無法真正回應創業者需求的策略。

把想酸政府的話忍一下,從比較有建設性的角度來探討,創業者(或者說,任何非公部門的單位)的基本需求是「不要有障礙」,但政府這個法令的制定者和環境的維護者,卻總以其巨大而慢吞吞的姿態跟充滿活力的小小創業者說:

「我們會努力了解狀況,盡快研擬對策。」

然後花了 6 天由領導人下令,6 天在行政院公文旅行,5 天研擬回覆,前後總共花了 17 天,最後收到了一份創業者可以在 2 小時以內,自己 Google 出大部分內容的「答案」--別忘了,這還標榜是「最速件」。如果這些在 Google 上就可以找到的答案,這些官樣文章、毫不意外的答案,真的可以達到排除障礙的目的,我們還需要這麼用力的對政府說明我們的困境、甚至奔到總統跟前直接提出疑問嗎?我們的政府職能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 公務員只求奉公守法、面面俱到,不求效率;無法及時處理人民碰到的障礙

攤開官員、公務員的資歷,其實裡面不乏傳統觀念中的「精英」,真要跟一線高官單挑學養、經歷,有把握能贏的人應該不多,但就如當天的講者詹益鑑在 〈原來,我們輸在政府〉 一文中講到的:「問題不是(行政)經歷不足,而是(民間)經驗太少」。

誠然我們的公部門領導人(政務層級)有個非常強烈的背景偏向:學者;學者並沒有不好,但學術環境的習慣是:經由長時間的反覆辯論,求出最正確的答案。這一辯論,台灣的產業界、創業界等了 10 年,這等習慣配上公部門事務層級不求效率但求面面俱到的做事原則,讓私部門看似非常簡單的訴求:「不要有礙障」,成為長時間以來公私部門溝通的扞格,更拖垮了 10 年來台灣的競爭力。

  • 讓政府裡面多一點不同背景的人吧

1980 年開始,世界先進國家(OECD)其實已經發展出一套「新公共管理」的理論,用各種方法讓私部門人才進入政府組織取得權力,促進國家發展,但台灣這方面的改革非常緩慢,因此歸結起來好像還是只有一個字:等。

可是政府說「改革需要時間,請耐心等候」,已經說了好多年了--至少,從記憶仍鮮明的 2008 年政黨輪替之後也 5 年了。我們國家的當權者一直採用一種官僚式的治國方式:

開個論壇表明說要收集民間聲音 → 承諾盡速回覆並研擬後續政策 → 給出一份消極無太多建設性的回應 → 等多年之後當事人看不到成效發聲抗議以後,推給立法院、政黨輪替或八年遺毒造成的空轉。

在韓國、新加坡、中國大陸都高速發展自己的時刻,台灣的產業到底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等待?

從當面向馬總統提問開始,我一直在思考:「身為人民,應該要求政府什麼?」但我卻發現,如果不懂政府裡面的政治運作,其實很難提出到位的改革訴求。

馬總統今天的反應和他目前是總統這個現實,都是台灣全體人民以選票投出來、我們的社會面對社會公共議題一連串反應的結果,要把帳全算到他身上,絕對是過於鄉愿的。

〈原來,我們輸在政府〉 一文的結論提到:「台灣的問題不是選誰當總統,而是如何改革這個政府,如何讓產業界人士進入公務體系,如何讓管理思維改變公務機關,如何把這些固化僵化的制度與思維砍掉重練!」在這個脈絡裡我們必須正視一個事實:

光由政府來進行新公共管理(就是產業界人才進入政府)的改革,那台灣大概還有 10 到 20 年要等。要加速這個政府的改造,也不能等 4 年一次的總統大選;最需要的是當下產業界、創業界的人才關心政府,透過各種參與政治的方法來幫助自己事業發展。

無論做甚麼事,都應該記得,就算你不關心政治,政治也會自己找上你!

(以下附上行政院的回覆)

(封面圖片來源:ornellas, CC Licensed)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