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為台灣做一點事」,當廠星的創辦人洪家頌說到他們出來創業的初衷時,我有點意外,這種社會企業式的答案好像很少資工、技術背景的創業家開口就提到的。
廠星科技的創辦團隊,把過去在面板廠累積近 20 年的流程最佳化和節電知識技術經驗,化為顧問產品,提供工廠最精密的用電流程優化與節電技術。在他們的服務簡介裡是這樣介紹的:「廠星科技希望藉由一套能源的管理手法(以 ISO 50001 為骨幹),促進客戶自主性的管理,並透過我們的分析手法,找出各類設備及系統的改善空間。除了管理面,實質面也會有節省的空間。」
為什麼會想到可以運用這個技術知識出來創業?洪家頌說,「科技業裡面有很好的一套廠務流程(包含品管、流程優化、省電等),然而傳統產業卻很少有直接運用這類技術和思維在他們工廠的。」硬體科技廠過去 30 多年來吸納台灣最菁英的一群技術知識工作者,卻也排擠其他產業的人才機會,廠星科技的出現,預示硬體出口產業的困境,反而可能讓台灣更多產業有機會分享過去聚集在硬體廠內的知識技術。
如果你不明瞭為什麼廠星科技要從從工廠 / 製造業省電著手,上面圖表應該解釋地很清楚。在政府聲聲喊著「節電」的情況下,很多人以為只要家戶調高冷氣溫度、購買綠能家電就能幫助節省能源,其實幫助有限,因為真正的用電大戶是「製造業」。正因為如此,廠星科技正在做的事情有很高的價值,因為長期下來,台灣製造業對節電這件事的概念,理解有限。
創業三個多月,廠星科技的團隊透過登門拜訪的方式尋找客戶,已經累積不少經驗。一個金屬製品加工廠,他們在電費費率的選擇上有很大的缺陷,台電有很多種方案,選對選錯差很多,當廠星去幫他們做體質檢驗的時候,光幫他們換帳單上的費率,就省了該廠 10% 的費用,此外從產能利用率上著手,廠星為該工廠重新規畫了生產行為,加入自動化的控制器、監控設備等,再為他們降低 20% 的花費。OOO 笑說:「我們其實就是把科技業的那套思維拿出來而已!」。
從傳統產業升級的角度來看,自動化模式是轉型的趨勢,這在科技業非常普通,然而台灣的傳統產業在「精密製造」概念上卻落後非常多。《TO》編輯在採訪最後問洪家頌這套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為什麼不直接做國外市場,他靦腆中帶著堅定的說:「因為我們是要為台灣做點事,讓台灣能走出去」。這句話當下雖然引起採訪的我們和洪家頌本人一陣大笑,但是採訪結束以後好好思考這句話背後存在的意義,突然覺得台灣還是很有希望的。
- 延伸閱讀
【appWorks DemoDay 6:團隊速報】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Swiitt:An app for two
【appWorks DemoDay 6:團隊速報】抓準你對寵物山高水深的寵愛,Doggy Willie 輕寵食虛擬實體通路通吃
【appWorks DemoDay 6:團隊速報】今天又忘了記帳嗎?Picaca 讓記帳這件事變得好時尚~Chic~
【appWorks DemoDay 6:團隊速報】待在台灣 IT 大廠不可能創新!大叔團隊「太和光」捨棄高薪就是要做出不一樣的行動產品!
(圖片來源:廠星科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