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景氣循環有如潮汐,潮來潮往,有高有低。產業的發展卻像大江東去,往往一去不回。浪潮曾經淘盡美國紡織業、鐵道運輸、鋼鐵業如此,未來的郵件遞送怕也勢在難免。
PC 呢?根據 IDC 的市場報告,PC 的汛峰可能已經過去,果真這樣,個人電腦產業將何去何從?這個問題,美國的產業分析師問 HP,問 Dell, 也問 Intel 和 Microsoft,都不能得到滿意的答覆,因此這幾家公司的股價兩年來始終欲振乏力。五月中,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中將問號丟向 PC 產業的軍火供應商─台灣,結果除了華碩還能一枝獨秀之外,似乎無人能夠提出解憂良方。
美國領軍的個人電腦三十年發展史中,台灣無役不與,無戰不勝,既為這個新興產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也在其中獲得巨大的利益。但過去輝煌的戰果,也造成今天難以動彈的困境。
根據天下雜誌最新出爐的台灣 2000 大公司的統計資料,電腦系統產業 33 家公司 2012 年營業額為美金 2640 億元(其實還不到蘋果電腦營收的兩倍),佔 2000 大公司中製造業的 30%,如果加上光電、通訊、IC 等資訊產業,比率更高達 60%,相當於 2000 大各行各業總營業額的 40%。 如此高的權重,電腦產業轉型有如貨櫃輪在漁港中掉頭,迴旋空間極其有限。
但若不及早轉型,只怕溫水煮青蛙,何況一個完美的暴風圈正在台灣電腦產業上空形成。
暴風成形的原因之一是,桌上和筆記電腦逐漸轉向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台灣雖然在前兩者具有絕對優勢,卻不幸是一個衰退中的產業。
原因之二是,大陸在過去十年建立的產業鏈,已經成功發展為平板電腦(不算鴻海幫蘋果的代工)和手機的最大生產國,台灣在這兩項產品上瞠乎其後,難以跟大陸龐大的生產大軍有效競爭。
原因之三是,未來資訊市場成長在發展中國家,決勝的關鍵在品牌和低價,台灣擅長的卻是 OEM 與高品質,主打的市場是歐美先進國家, 但是連 Apple、HP、Dell 都陷入苦戰之中,作為供應商的台灣那還有肥水可言?
原因之四是台灣電腦產業的掌門人多半仍是二、三十年前的創業者,人才青黃不接,守成已經難能,突圍更談何容易。
其實這種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的現象並不罕見,尤其在劇變的國際競爭環境下,優勢往往轉瞬即逝。2013 年 6 月份的《哈佛商業評論》(HBR)的封面文章便主張現代企業再也不能指望長期優勢,只有透過不斷的建立許多「短暫優勢」(transient advantage),才能持續維持競爭力。
換句話說,現代全球經濟社會裡,企業的機動性甚於專注力,短期行動力甚於長期策劃。HBR 這篇文章的建議中,有幾項對於台灣電腦產業面臨的暴風圈有不少參考價值。
一. 拋棄以產業為軸向的思維模式,而以擅場(Arenas)代之
所謂擅場乃指客戶、加某個場域、加某項產品或服務的綜合思維。考慮擅場便不會為產業所限,賣書的亞馬遜可以進入雲端服務,販賣頻寬、運算能力、和資料儲存容量,也可以花 7 億美金購併一家自動倉儲公司。
二. 一個企業應該重視創業精神,降低對經營績效一味的追求
經營績效是對已知問題的微幅改善,創業精神卻在尋覓未知而當知的問題,前者容易見效,後者卻常與失敗相隨。然而在短暫優勢的時代,既有優勢很快失去,新的優勢唯有透過創業精神不斷的試誤,才能一波一波源源不斷。
三. 有系統的從事早期創新
例如編列專屬預算,建立專職團隊,避免跟現有業務吃大鍋飯,混淆了輕重緩急。而對於失去前景或優勢的業務,也要能夠趁早退場,重新將資配置在建立新的優勢上。
台灣電腦產業的總資產高達 1,400 億美元,大多數公司財務健全,手中握有大量現金(僅華碩一家公司便有 70 億美金的流動資產),雖然 PC 前景看淡,但仍然享有 1.8% 的純益率,應該趁著時猶未晚,重新思考資源的佈局。
首先應該活化資產,善用資源。隨著營業額的下滑,流動資產如現金、應收帳款和庫存將大量釋出,固定資產也因產能過剩而閒置,如果能夠妥善調配,只要活化出 5% 的資產,整個電腦產業便能勻出 70 億美金的資源。
減資固然也是個辦法,還富於股東可以刺激國內消費,但畢竟可惜。如果企業有願景,加上政府財稅政策的善巧利導,這筆資金的規模可以成立 700 家資本額 1000 萬美金的新創公司,那該是何等令人振奮的光景。
台灣企業在面對產業衰退時常用的方法是整合,造成集團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大。其實應該反其道而行,將臃腫而行動緩慢的大公司拆散為幾個決策靈活的戰鬥單位,或者讓規模尚小但具有前瞻性的事業及早自立門戶,以充分釋放各自的創新能力。
調度資源的另一個方向是跨界投資,許多新興產業或新創公司有前景但缺乏資源,剛好跟電腦產業互補,來自電腦產業聰明資金(smart money)的挹注,可以產生可觀的乘數效果。
一家公司的轉型,可以成為哈佛商學院的教案。一個產業的轉型,既沒有參考答案,也不能指望外來的和尚幫忙念經。
台灣電腦產業面對的挑戰前所未見,但答案恐怕不在尋找下一個明星產業,而是如何做資源佈局,改變管理文化,在企業的治理、監控和決策上做結構性的創新。這個議題如此重要,需要積極的腦力激盪,需要更多的專家智庫加入討論,這篇文章純屬拋磚引玉。但願十年後,台灣電腦產業的轉型,也能成為一個令人驕傲的教案。
- 《TO》挑選,《天下獨立評論》其他好讀:
米果:如果得到 XX 個讚,我就……
管中祥:媒體的新「獨立」之路
(本文原出處:天下獨立評論)
An orange a day, keeps your brain awake!
一天吃一顆橘子,天天擁有聰明的腦子!
快加入《TechOrange》的粉絲團每天啃橘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