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聯社通訊資料遭美國政府追蹤一事鬧得沸沸揚揚(雖然台灣主流媒體因為都在報導菲律賓、毒澱粉事件,而沒有太多的關注),然而從這次美國政府追蹤媒體運作的事件裡,我們除了可以討論政府公權力和媒體編輯自由的老問題之外,還應該注意到:
1. 更友善的資訊分享(提供)模式能創造媒體更新的價值。
2. 更安全的資訊保護才能使更多有價值的資訊浮到檯面上。
資訊時代的媒體除了行銷通路的革新(實體化、數位化與否)之外,有效地蒐集散落在各處的有價值的資訊,也是維持媒體競爭力的關鍵。畢竟除了銷售形式之外,媒體最重要的價值其實是「內容(content)」。
有了上述的認識之後,現在來看 New Yorker 雜誌日前推出的 StrongBox 案例。StrongBox 提供了一個全新概念的資訊分享模式,有別於過去媒體素材完全掌握在記者手中,它讓使用這個程式的「資訊提供者」有機會將手上的資訊和 New Yorker 雜誌的編輯、作者們分享,而且更重要的是:Strongbox 保證使用者完全匿名──不記錄 IP 位置、使用者位置(現今衛星定位很厲害的),也不記錄使用者的瀏覽紀錄。
這意味著,New Yorker 的記者們將可以透過這項資訊科技,將他們的資訊來源大幅擴充,且因為資訊提供的途徑非常安全,有能力爆料的人也有更強的動機向 New Yorker 雜誌提供有價值的資訊。一個新的媒體生態於焉成形。
但即使有了這項科技技術和運作模式,New Yorker StrongBox 在專業高手的眼中或許仍不值得一提,所以 StrongBox 做了一件事:將這套軟體的程式碼透過公開授權的方式發佈。它的價值就此不同凡響了!因為這代表,其他的組織都可以利用這套程式碼,開發屬於自己的資訊系統。
回頭審視如 StrongBox 這種可讓人匿名提供資訊給媒體的模式,雖然創造了媒體更多的價值,但其中隱含的風險也可以想像:看看從 Facebook、PTT 實業坊一路鬧上新聞的「菲律賓便當文事件」,在資訊時代,很多有價值的資訊,相對地真實性也值得討論。
可以確定的是,世界上的資訊流動只會更快不會變慢,至於資訊的價值高低判斷,就留待大家自由心證了。
(資料來源:allthingsd;圖片來源:laenulfean,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