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新,創新。知識經濟的今天,全世界全部的人每天都在喊這個詞。而在「什麼是創新」的論述充滿整個市場的時候,「學生」這個總是被特別切割出來的族群,很不意外地也在「創新」的範疇裡被賦予了重責大任:你們是所有人未來的希望,你們是社會裡最適合搞創新的一群。
基本上,這兩句判語都正確,然而把「學生創新」這個詞所指涉的內涵剖析以後,可以發現其中一項必然存在的關鍵:教育。
- 學生是教育的產物,但我們的教育,行嗎?
最近我有一個機會到中國的北京大學參訪交流。在其中一場活動裡,北大開設創新創業課程的陳東敏教授,提到他們看待創新的一個重要概念:
「我們不可能要每一個學生都創業,社會也不能接受每個學生都搞創業,但我們必須讓每個學生都知道創新創業的思維。」
這句話非常有意思,一語道破一個致力於創新的國家應該要做的事:讓青年「認識」創新的思維。
我們需要創新來打破既有框架、創造新價值。然而我們也必須深刻地體認到,「帶領創新」這件事是少部分人的專利;絕大多數的人都只是從旁「協助創新」而已,但社會作為一個不斷裂的整體,帶領和協助的人一樣重要,少了其中一環,創新都不可能發生。因此,創新思維的教育客群不應該是小群體的菁英分子,而應該著力在讓大多數的人都「認識」創新上。
這邊介紹幾個例子給大家看看,在世界競爭的舞台上,中國是如何充實自己的創新實力來面對競爭的,以下皆以北京大學為例:
- 創新研究院
2011年成立了工學院之下的「創新研究院」,開始針對北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做有系統、有組織的工作。創新研究院究竟在做哪些事呢?
1. 創新學程:給學生修課。
2. 創新研究:研究某些創新議題。
3. 創新論壇:邀請世界級的大師舉辦論壇讓北大學生參加。
比較特別的是創新學程的部分,北大擬將創新課程納入所有北大學生
- 北大科技園
這座和北京大學只有一街之隔的科技園區,是北大當初為了配合國家建設而創建的一個科技園,它包含了酒店、旅行社等多元化的業務(在營運上,它是一間私人公司),但主要是肩負北大創新育成中心的任務(北大科技園下有孵化器、創業園這樣的業務公司),在參訪時,園區的副總經理告訴我們,科技園主要的培育對象以北大師生以及海外歸國的人為主。而其中孵化器裡特別設有學生創業中心,提供北大學生有志於創業者能獲得更多的創業資源。
那台灣創新教育呢?
台灣和北大在全國教育層級中一樣的是台灣大學,我們來看看台大是如何談創新的:
在理念層次,前面提到的陳東敏教授對創新的論述,台大電機系的陳良基教授也曾提過(至於他們兩位是否認識,是否皆從國外學習這套論述帶回國內,還未能查證),台大校內也有和北大創新研究院類似的創意創業學程、和北大科技園類似的創新育成中心等組織,在推動學生的創新教育。
雖然,在資源面上台灣和大陸不成比例,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台灣起步早(創新的口號喊的比大陸早很多)、社會整體的素質也較高;至少在我看到的許多學生交流場合上,台大學生並不輸北大學生,無論在創新思維或者自信心上。
因此,請對台灣學生創新多一點自信吧!
也許我們比不上歐美先進國家,對於創新環境的養成、創業思維的培養都還不夠成熟,甚至很多有關單位的作為常令人無奈。但台灣沒那麼差的,我們只是仍在半路上。
(圖片來源: [email protected] ,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