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TechOrange》認識了不少日本新創團隊,他們都帶著他們的英文版、中文版服務來拜訪我們,像是之前介紹過的「Meetrip」、「Chatwork」。日前,日本「01Booster」育成中心行銷長兼「WEGLO」海外行銷策略顧問公司執行長 George Goda 來訪《TechOrange》,因為工作的關係,Goda 深諳日本創業圈,也對台灣、東亞各國的產業、經濟狀況瞭若指掌。
我們抓準了這個機會,問他關於日本新創產業的發展環境。
- 生在泡沫經濟時代的日本年輕人,遇上了網路時代
在日本,多數新創公司都集中在東京,像台灣一樣,都集中在台北。多數日本年輕人仍然想去大公司,只是,總體經濟環境長期悶滯,讓 1980 前後出生的這一代,對職涯發展有不同的看法。
東京一間新創公司「EverConnect.」的創辦人兼執行長 Yu Shinohara 曾寫到,日本這一代的年輕人,不曾體驗過經濟狀況絕佳的年代,出生時碰上 1990 年代的日本經濟泡沫化,2000 年時又遇上網路泡沫化,2008 年再度碰上金融海嘯。也因此,日本過去令人稱羨的「終身雇用制」沒有發生在他們身上;甚至,老一輩的人退休時間延後,搶去他們的工作機會。
但是,這個世代與上個世代比較,他們擁有「網路」。透過網路,每個人都可以開啟一個服務、可以做一個 App,更可以做成一門國際性的生意。這是屬於這個世代的全新機會,一個往世界市場邁進的全新機會,也是新一代日本創業者心中的大夢,George Goda 說,「日本引進了很多網路服務,如 Facebook、Twitter,但我們都沒有輸出任何網路服務。」
- 人們愈來愈依賴網路,網路新創公司、育成中心因應而生
大約是 3 年前,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率上升、App Store 逐漸活躍,以及人們對網路愈發依賴的全球現象,日本網路新創風潮崛起;育成中心開始一個接著一個出現。光是東京就有 5、6 個較具規模的育成中心,George Goda 在接受《TechOrange》訪問時,介紹其中較具影響力的 4 個:
成立於 2008 年 3 月,主要育成的對象為那些創業初期的種子團隊,包括電腦/行動媒體、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等類型的公司,也會協助育成行政、管理、市場、行銷等部門。
Samurai 同時也是一家老牌風投公司,早在 1999 年成立,主要投資標的為高科技產業公司。
(Samurai Incubate 對自己的定位。Y 軸是投資金額,X 軸是協助發展的努力程度,可以看出來,他們雖然有投資,但金額不會像風投那樣高;而他們花很多的心力在育成,協助新創公司加值。圖片來源:Samurai Incubate 官網)
成立於 2012 年 4 月,他育成的團隊要是成立一年內,且增資後價值不超過 5 億日圓。Startup Base Camp 的辦公室環境非常溫馨舒適,看了之後或許你會想成立一間新創公司,積極申請去那兒育成的機會呢。
而他背後有個超級富爸爸 ── 日本知名的媒體集團 Cyber Agent。該公司早在 2006 年成立風投公司 Cyber Agent Venture,專門投資網路公司,投資觸角擴及海外。相信台灣人對他並不陌生,因為在 2011 年時,Cyber Agent Venture 在台灣成立分公司,曾投資過愛情公寓以及愛評網。
3. Movida
成立於 2009 年 5 月,Movida 特別之處在於,他會對新創公司投以最高 500 萬日圓的資金。
會有如此高投資額的原因,是因為其背後也有一個富爸爸。Movida 執行長孫泰葳,是日本電信、媒體公司 SoftBank(軟銀)執行長孫正義的弟弟。
孫泰葳有個目標,那就是在 10 年之內育成 1,000 個新創公司,而他對創投、新創公司的發展有個想像,那就是創造生生不息經濟生態系統:
(孫泰葳想像中經濟生態系統,創業絕對不可或缺。圖片來源:Movida官方網站)
成立於 2011 年 4 月,Open Network Lab 育成的對象是 2 年以下、具有商業企劃的新創公司,其中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條件 ── 要是有能力向海外發展的新創公司。
他的成立機遇很特別,主要是由日本 3 間網路公司聯合創辦的,包括日本網路媒體、代理商 Digital Garage、日本最大比價網 Kakaku.com、日本電子商務公司 Netprice,這些公司原先都有自己的育成中心,而他們結合在一起的目標,就是打造成發源日本的「Facebook」、「Twitter」等成功的網路服務。
- 模仿 Y Combinator 只是第一階段,傳統大企業開始做育成中心是第二階段
這四個育成中心都是模仿矽谷的 Y Combinator,以投資加育成的方式在日本培育創新團隊。這些成功經驗對面臨數位化嚴峻挑戰的日本傳統企業來說,充滿吸引力,他們也開始思考如何借重新創團隊的力量,帶動組織的轉型與成長,適應快速變遷的產業與市場環境。
Goda 認為,這樣的變化,特別是在日本社會,非常不容易。過去,日本傳統的大公司不喜歡新創公司,不認為缺乏資源與人脈的年輕人,能夠為動輒上千億的企業營運帶來哪些影響;但現在,包含日本電信公司 DOCOMO、KDDI、電視台 Fuji Television 等傳統巨型企業,都成立了育成中心。
這些傳統公司組織結構太大也太老,他們失去了創新的力量,然而沒跟得上世代的服務、沒有新的商業模式,公司是沒有未來的。於是這些有錢、請得起創業導師、辦公大樓裡又多得是空間的傳統公司,決定給新創公司發揮。
- 天時、地利,還要人合:日本新創公司走向國際
無論團隊規模,只要服務或產品有全球性,都在一開始就以國際市場為目標,這是網路創業特性。《TechOrange》報導過的兩個團隊 Meetrip 和 Chatwork 就是這類型的日本新創服務,服務上線時,即是日文、英文版併行,目標從來都是國際市場。
但是,Goda認為,這樣的團隊在比例上仍不算多,「日本的問題是,我們的市場規模有一點點大。」日本大、人口多,市場足夠,使得日本人走向國際的動力不足。
Goda 說,「國際化很重要,但日本絕對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日本門戶大開,台灣要如何搶占先機?
要如何進攻這充滿機會,且市場尚未成熟的大國呢?
又會在其中遇到什麼阻礙,該如何跨越,絕對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
想知道這些答案,就來參加台日創新創業交流論壇吧!
重磅邀請日本創投親自來台與你面對面大談日本市場的商機,更多活動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