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美國科技業大力呼籲修改移民法,其訴求乃是為改善科技業徵才問題,讓來自國外專業人員順利獲得綠卡,或是取得較長簽證效期。如此一來,便不須鎮日擔心遭遣返回國,或是因簽證效期過短而使工作規劃綁手綁腳。
然而反對人士認為,修法等於變相鼓勵國內產業雇用國外勞工,美國人飯碗將因此不保。
但支持修法的人士進一步指出,修改移民法後,得到好處的可不只是科技產業,而是千千萬萬的美國人民。到底移民法是如何影響美國經濟及塑造美國就職環境呢?
- 對美國高科技產業而言,外國移民扮演重要角色,影響力甚至跨出矽谷與紐約
新美國經濟夥伴關係組織(The Partnership for a New American Economy)指出,全球 500 大企業(Fortune 500)中,40% 的公司皆由移民或其後代所創立。世界 10 大最有價值品牌中,也有 7 個品牌是由移民或其後代建立。美國人口中,外國移民只佔 1/8,但新創高科技公司中,卻有 1/4 為外國移民所創立。
新創公司之倡議團體 Engine 的共同創辦人 Michael McGeary 認為,有關新公司所帶來的高科技類工作機會,這一部分的著墨還不足。去年 Engine 資助的一項研究指出,高科技產業釋出的工作機會已不再侷限於矽谷與紐約,甚至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區成長最為快速。
這樣看來,高科技產業已逐漸把觸角伸至美國各地區了。
例如 Appirio 為一家雲端計算策略諮詢公司,其總部位於舊金山,其創辦人 Narinder Singh 幼時從印度移居美國;Appirio 近來為廣納優秀人才,遠在印第安納州首府印第安納波里設立辦公處。位於矽谷之雲端電話系統供應商 RingCentral 也在 2011 年時於丹佛開設辦公處,至今已僱用 74 名員工;在烏克蘭出生的 Vlad Shmunis 為 RingCentral 的創辦人,他表示設立此辦公室的動機是為了靠近優秀大學,招募優秀新血。
科技公司紛紛遠征,同時擴大對於美國的影響!
- 廣納外來人才能開闢新的工作類型,就連洗衣阿婆也受惠
Engine 的報告中另指出,高科技產業中,每份新職缺將帶動產生 4.3 份當地工作機會,因為高薪工程師可能付錢請人打掃家裡或燙襯衫等等,因而增加當地就業機會。從這角度來看,科技業對地方經濟的貢獻可是比製造業來的大;也就是說,這並不只是軟體工程師、科學家或是高科技產業界的事,而是大街小巷都要一起關心的大事。
Google 的創辦人之一 Sergey Brin也是幼時從俄羅斯移居美國。Google 除了提供很多工作機會之外,還催生出全新的工作領域,也就是手機應用程式設計;雖然幾年前還沒人能靠設計手機應用程式賺錢維生,但現在該領域已蓬勃發展,充滿許多機會。
- 高科技產業之於美國果然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美國矽谷綠色能源研發公司 Bloom Energy 的大貢獻
Bloom Energy 在美國德拉瓦州的紐阿克設置設備,投資超過 4 千萬元,並計劃雇用幾百名員工,其中包括許多當地因為克萊斯勒車廠倒閉時失業的員工。
而 Bloom Energy 也已經在矽谷雇用超過 100 位失業的汽車工人,這些工人曾在舊金山灣區的 Toyota 汽車公司工廠工作,但該工廠於 2010 年倒閉;對於 Bloom Energy 而言,由於汽車工人已有專業技術,雇用他們可是很好的選擇。此外,Bloom Energy 也雇用曾接觸過汽車維修的退伍軍人中,可說是有效地運用當地與社會人才,對美國經濟與社會貢獻匪淺。
而其創辦人呢?不意外,又是外國移民。創辦人 K.R. Sridhar 是從印度移居美國的移民,曾於 NASA 執行研究工作。
- 現行移民法及其負面影響
美國現階段每年接受 22 萬 5 千位外國專業技術人員移民,此數量少於美國總勞動人口的 1%,比例並不高。
從本文的數據與例子不難看出,外國移民對於美國經濟的影響至關重大,而現階段法令卻無法有效運用此資源,若照現況繼續發展下去,風險很大。
怎麼說呢?美國著名以投資新上市公司為主的考夫曼基金會(Kauffman Foundation)指出,在美國矽谷公司中,由外國移民建立的新創公司之比例從 2005 年的 52% 降到 44%,是近幾十年來該比例首次減少;這可能正是因為政府對移民設下的障礙,使得優秀的國外人才止步,不再優先考慮在美國創業。
美國政府當初對移民多所設限,自然有其安全考量,但現在美國經濟處境堪憂,移民規定又深切影響經濟發展,考慮修法的動機與聲浪都勢不可擋。
-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TheEconomist;圖片來源:slworking2, CC Licne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