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台灣已近 3 年,這段期間,因為身為日本人的關係,在台灣的工作身分始終讓我煩擾。我只能說,很多外國人都愛台灣,但是台灣是一個對外國人不太友善的國家。基本上,台灣對來遊玩的外國人非常熱情,這裡指的是,來台灣居住、工作、娶或嫁過來的外國人。
- 法規及門檻限制,旅外遊子有家歸不得
很多法規門檻及限制,主要是為了保障台灣國人的就業機會而設,不過這些限制,同時也將我們這些在台灣長大、之後去國外留學、工作一段時間後,想回到我們所認為的故鄉,做一番對台灣有益的事情的有志之士們一併擋住了。
對我們這群非台灣人的「類台灣人」來說,很容易會想放棄回台灣生活的機會,有點像是有家歸不得。
各位知道,我們這些在台灣有父母,(雙親,或其一是台灣人)但持外國護照的人,在 20 歲以後即不得留在台灣嗎?以前有記者訪問一位此身份的小學二年級的小朋友,「小朋友,你知不知道到 20 歲就不能留在台灣和媽媽在一起了?」小孩當場面對鏡頭哭了起來……。
更多外國人難入籍台灣的案例,請看以下文章。(經過多年了但是狀況幾乎差不多)
- 增加外國人在台工作機會,可以為台灣帶來什麼好處?
為了捍衛國人的就業機會,某程度的限制能夠理解。但是我個人認為,捍衛過頭,反而會讓台灣愈來愈「鬼島化」。
有很多學者研究,引進藍、白領的好處與壞處,引進外勞是否會讓台灣人少了工作機會。之前調查了失業較為嚴重縣市的外勞人數,其佔勞動力人口數比率或佔失業人口數比率,均沒有高過於失業率較低的 3 個縣市,因此並沒有辦法直接證明「外勞排擠本勞」的說法。民進黨掌政時曾積極試圖降低引進外勞的比例,最後在利益團體角力下,未能全面徹底降低。
引進是否會影響國家利益及國家安全?引進外勞,有可能促進國民就業及經濟發展和外交等利益,但同時也包含了國民就業率降低的可能性,而外多人愈多,或許又會有我們不曾遇到的問題浮現。
台灣的政策該如何思考,依我的身份不宜說什麼,不過我想表達的是,增加外國人在台工作,可以對台灣帶來什麼好處。
- 好處一:組成 All stars 團隊,提生產業發展能量
體壇裡,引進好的外國選手提升戰力已經是一股潮流;商場上,聘請能幹的外籍 CEO 及幹部也常見。但是若是到了一般藍白領階級的就少多了。
然而職場也跟體壇一樣,引進外國人不僅可以加強戰力,也是磨練本國人的一種策略。台灣未來若想出口人才,不多讓大家有與國外接觸的經驗行得通嗎?日本的人才出口也因為國際經驗的不足,往往只能出口技術人員。
光是一味的引進外國人才可能會造成大混亂,所以當然不是說開放就開放那麼簡單,而是必須有效的著眼在如何互相配合、如何吸收雙方的知識創造加乘效益,也就會發現,其實這當中暗藏很多機會。
舉個例子,日本的漫畫所創造的商業收入及稅收是很龐大的,因此培養漫畫家的學校也非常多。漫畫產業除了畫漫畫的漫畫家,當然也包括了出版社、物流、書店。不僅如此,動畫、電影、聲優、漫畫周邊商品、電玩、廣告代言等行業,也都有漫畫的貢獻。台灣漫畫迷人口也不少,但是漫畫家的人數卻不多,因為整個漫畫的經濟生態還不夠成熟,簡單的說,就是不容易混口飯吃。
現在偶爾有幾個值得高興的壯舉,像是李安執導《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一片的視覺效果,不過這些是國內經過多少磨練才終於出現的幾家公司、幾個人、幾個成就,還有很多人嚮往這些工作,但是因為機會太少而放棄夢想。
機會少的原因不會是單方面的問題,產業不成熟導致少量企業投入,少量人才導致產業無法茁壯。
現在台灣既然看到了文創有很大的機會,除了引進國外成品在台灣賣(台灣消費者買單、外國賺錢),積極引進外國人才組成 All Stars 培養「國力」,應該也是值得考量的政策。
- 好處二:異文化 Big Bang,激盪出更多好東西
(圖片來源:David Urbanke, CC Licensed)
用不同文化的觀點看事情也是很重要的,哈佛大學錄取考生的政策,不單單只錄取成績最好的,而是積極的錄取多個不同區域的優良考生,例如,A 區的高分考生可在 A 區裡排名第 10,但是可能比 B 區的第 30 名還低分,也還是可能會被錄取。
為何?因為哈佛相信,多樣化對總和有助益多過弊。
以幾個簡單的例子來看,台灣幾個政府機關主導的工程裡,偶爾看到最後完成的告示牌裡有不正確的英文;也有很多看似來自日本的商品,包裝上的日文有錯。就連這種最基本的語言,都因為少了異文化的確認而出包。
近年來曾經非常封閉的日本,開始積極的採用外國人員工。外國人對於「日本流」有許多的不理解,而這些都暗藏了可能需要被打破的習慣,然而,若是應該持續維持的部分,就需要思考該如何更明白的傳達給對方。
- 好處三:橋樑效果,與他國合作機會更多
(圖片來源:paul bica, CC Licensed)
最近看到日本北海道某區公所,聘請了外國人公務員來負責當地的外國人觀光施政。
借用外國人的角度來看事情有很大的收穫,例如,在當地可能只是很普通的食材,甚至屬於廉價平民食物,但對外國人其實是很有魅力;或者是當地只有中老年人會參加的手工教室,因為年輕一備的人不愛,所以沒有安排為外國人的觀光活動,不過外國人其實很愛呢。
還有一例是,一些手續或程序雖然有英文解說,但是因為缺乏推廣,讓外國人要知道它的存在都很難;但由於外國人公務員與其母語系國家的交流,這位外國人成功談成了日本與他國的觀光推廣合作計畫,以及外國旅行社的新旅遊行程等企畫,提升了外國人赴日的觀光人數。
外國人不僅僅提供了語言上的幫助,因為擁有相近文化的背景來做為國際間的橋樑,對於工作來說還是有效率又有好效果的。
- 外籍人士為新加坡帶來好發展,台灣,不試嗎?
經濟早已進入全球化了,光是以國內的做法,如果想滿足稱霸全球的野心,似乎助益不大;總是要有決心當衝鋒隊,跨國去嘗試,然後學經驗。引進外國人可以視為補充強勢戰力、可以幫助自己跳脫看不見的框、也可以運用來作為橋樑,加速與國外的交易。好處這麼多,就難在官民限制尚多,官以法規限制,民則是民意排斥。不講求如何有效運用的手腕,也缺乏放眼觀看長期效應的眼光。
新加坡一向以引進各國人才出名,也自豪於開放的人口政策對於整體國家的發展帶來的好成績。雖然現在新加坡 500 萬人口中,在當地工作的外國人佔了 200 萬人,(含藍白領,約 40%)開始引發些問題而要縮緊政策了,這部分就姑且不提。
台灣 2,300 萬人口,只有僅不到 3 萬的外國專業人士(白領)和 40 多萬的外籍勞工(藍領),外籍員工佔台灣人口約 1.8%。
台灣處處先以假設是有負面狀況而先定了法規,但是國家政策應該要以更高更廣的角度訂定。小島跟其他國家用一樣的方式發展,不見得跟的上,畢竟人口、經濟規模、資源都比別人少,應該多看「不一樣」會帶來的效果。
我希望台灣能用更獨特的方式挑戰事情,帶來希望及夢想給打拼中的企業、給想回台灣做點事情的「類台灣人」、給想提升幸福度的台灣人、給草莓族、給下一代。
「哇奇網」創辦人福田幸三郎是台、日混血兒,從小在台灣長大,大學時赴日本留學,並在日本工作好一陣子。之後,他辭去工作,尋找自己想做的事,最後回台灣創辦「哇奇網」。請見:〈【哇奇網專欄】哇奇的創業故事,「試試」看才知道會不會成功〉
(圖片來源:JD Hancock,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