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差一小步:政府推青年創業計畫,但不做行銷誰會知道呢?

先讓我們設定一個前提:創新是台灣的出路,而要創新成功,需要的不只是好點子、好人才,更重要的是一個對創新友善的環境。

什麼是創新友善的環境呢?

用一個經濟學的角度來講,讓從事創新的一切(人、公司等)機會成本愈小,這個環境就愈友善。再深入探究,要降低成本,最有效率的方式是什麼呢?答案是制度和政策,這也是這篇文章想討論的重點。

  • 政府永遠是制度最有力的推手

今年春節前,國科會宣佈將在三月啟動「創新到創業計畫」,要在每年的三月和九月,針對青年學子準備一套包含業師指導、資金投注的創業計畫。這種由國科會、科技會報等政府部門共同「投資」的計畫,便是國家創新政策的具體展現。

從這個政策裡,我們可以看出政府在創新上所關注的幾項重點:青年、資金、制度。前兩項不必多說,政府之外的商界也極度看重,然而政府和企業最大的不同,就是政府有對制度和環境的形塑力,這是企業完全比不上的力量。

國科會的這個計畫明顯是希望用接下來五年的時間,引入業界的思考和做法,來培育出一批能成為往後台灣創業標竿的青年,引領整個國家的創新創業環境。

這樣的政策立意良善,業師制度也比過去一味提供資金的方法,更合乎實際需求。

但,接下來台灣的創新能量就肯定起飛了嗎?

  • 制度要風行草偃,行銷才是關鍵

如果政府提出的政策這麼值得信任,那也許就不會有失落的十五年出現了,況且這十五年來,政府一直存在,總不可能十五年間,政府從未規劃過創新政策吧?

如今一個新政策成形,躊躇於美國、韓國等強敵環伺的十字路口,要想寄託台灣的年輕人在未來能站上產業前線和國際競爭,檢視如今青年學子所處的環境,應該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

然而,看看目前「創新到創業計畫」的內容,政策施行的主要客群是青年學子,其展現的方式卻令人不禁擔憂:政府是否又忽略校園的現實情況了?

什麼叫政府忽略校園的現實呢?以台灣大學為例,近年來成立了「創意創業學程」、「創新育成中心」等促進創新創業的單位,可說是全台推動校園創新腳步最快的大學之一。但政府在台大校內缺乏有效宣傳的管道,以至於過去諸多直接為學生設計的創新政策,不為同學所知,乃至最後變成有門路「少數社群」在小圈圈內關起門來競爭。

如今國科會一個優良的政策成形,校園內卻依然看不到政府為這個政策有任何行銷的新作為(如開闢通路等),難道國科會是要捨棄大學這理應是創新創業風氣興盛的「青年學子聚集地」?

政府許多政策立意良善,方法也不錯,但最後結果卻常不盡人意。套句鴻海郭董所說的話,「魔鬼出在細節裡」,從台灣長遠的發展來看,這樣的情況實在非常可惜。

以「創新到創業計畫」而言,要想改善它在校園內的行銷問題,其實並不困難。今日的青年學生人人使用網路,社群媒體、行動裝置已完完全全融入他們的生活,透過這些現成管道,以政府擁有的資源和力量,應當不會太困難,差別只在有沒有意識到「準確行銷」的重要而已。

作者編按:促成「創新到創業計畫」的關鍵人物、現任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亦是近日台大選新校長的候選人之一。

他在 3 月 1 號的治校理念說明會中特別提及這個計畫,可見政府推動學子創新創業的決心,但心意之外,台灣處在這個關鍵的轉型期,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惟有初衷和手段都完善了,嘔心瀝血規劃的政策才能達到效果,也才能發揮制度影響環境的目的。

(圖片來源:brizzle born and bred, CC Licensed)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