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世界到處充滿科技,然而很少人注意這些科技的來源。
就算意識到科技並非憑空產生,關於諸如觸控式面板、雲端運算等發明,第一個浮現的畫面大概仍是像 Apple、Google 這類「科技公司」,很少人會直接聯想到存在校園中的「學術」。
原因很簡單,「學術」和「科技公司」給人的印象,就好比一個「空口說白話的人」之於一個「動手動腳做東西的人」;空口說白話的人們難道沒辦法改變世界?
- 你的生活科技全來自那深不可測的學術研究
事實上對科技「出現」的過程有較深體認的人都了解,我們現在生活所用的技術、概念,很大一部分都來自學術研究,即使在有實際的產出之前,沒有人知道學術到底在研究什麼。
但,套一句常聽到的話:「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學術研究也來自人類需求。簡單來講,完全跟人類需求沾不上邊的研究,連學術期刊都不會要,只是學術「偏愛」更具前瞻性的東西,所以基本上,除了搖頭晃腦的教授和他愁眉苦臉的研究生之外,沒人知道他們究竟在做些什麼。
學術偏愛的「前瞻」,換個說法就是「趨勢」。
教授和研究生孜孜矻矻生出來的研究論文,大多無法在發表當下換得龐大的產值,厲害的研究成果常是經過 5 年、10 年進入「科技公司」生產線後,才廣為人知。
- 學術不是單純的空口說白話,即使它最初講的話讓人很難懂
以電子產品不可或缺的電晶體(晶片)研究為例,1930 年代貝爾實驗室為了電話通訊技術開始研究現在意義中的「電晶體」。這個希望解決原先龐大又耗能真空管問題的學術研究,一如大家所知,改變了全世界的電子產品,直到今天電晶體仍是所有電子產品的基本構造,培養出來的產業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聯發科、台積電、日月光等。
「如果在電晶體仍在學術研究階段就能知道它的價值……」,這樣的幻想雖然不切實際,但從電晶體的歷史上我們可以知道:
學術不是單純的空口說白話,即使它最初講的話讓人很難懂。
相信大家都有一個認知,從來沒有人能準確預知未來世界的模樣,可是抓到趨勢順勢成長的人還是有的。
學術就是從現有問題中思考人類未來需求的一件事,要真正掌握 10 年以後的世界,從現在的學術研究中尋找,或許是個不錯的方式。
(圖片來源:mtigas,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