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大紹興南街案看網路社群力:反壓迫的同時也請反撕裂

在這個網路萬能的時代,網路理所當然也發展成公平正義的重要實踐工具,我想討論的課題就在這:

網路是社運的重要助手,我們該如何讓它發揮更有效的功能呢?

人與人之間必然存在權力不對等的關係。當其中一方的資源遠大於另一方時,根據經濟學「資源有限、互相排擠」的道裡,資源多的一方容易壓迫資源少的一方,不管被壓迫方有沒有發覺。要說這種現象的具現,財閥挾資本壟斷媒體、政府憑公權力徵收弱勢者的土地都屬於資源不對稱之下所發生的壓迫。

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就是為了扭轉這種情況產生的,而運動的目的只有一個:落實公平正義。

因為網路幾乎無所不能,為了使討論不至發散,本文將聚焦在網路社群上。

首先觀察網路社群在社會運動中的用處。凡運動本身一定具備某種程度的論述,這種核心訴求也許是一句口號、一個標誌,但這些東西之所以出現在這個世界裡,是社運龐大組織裡的某個小組織(通常是發起組織)所生產的,這些東西擴散的程度,就是一場社會運動成功與否的關鍵。

  • 台大紹興南街社區搬遷案激出 3 萬名台大生反壓迫

網路社群在這個環節發揮的功用遠超過以前運動者的想像,我想以不久前台大紹興南街案為例說明;先看一下相關新聞片段吧:

 
實際在紹興南街調查的社群,只有不到 10 個人,這幾個人在 Facebook 上開了一個「紹興學程」的粉絲頁。接著台大校內熱衷社運的社群,大約 30 個人擬訂「黑衣校慶」的運動模式,將粉絲頁和活動在 Facebook 上全力放送,一個個認同他們理念的社群,包括台大學生會、社會系等開始相繼加入,短短一個月內粉絲頁有了 6,000 多個讚,「紹興社群」規模在台大擴展到大約 30,000 人。

接著,校慶當天有 600 至 700 名學生實際和居民一起走上校慶會場,抗議活動使台大校長找來警察維持秩序,相關議題於是躍上主流媒體。關心紹興南街社爭議的社群規模已無法估算,社會運動至此達成「反壓迫」,迫使掌握較多資源的公家單位更積極回應相關訴求。

  • 要小心的是,網路社運擁有超強聚眾能力,但社會成本也成正比增加

社會運動用網路社群的力量造成影響,但社運本身具有的風險:社會成本,也相繼增加。

一場社會運動的訴求因反壓迫的目的而無法面面俱到,在大聲喧嘩這些訴求是「絕對正確」時(社運不可能接受一個模稜兩可的訴求),不認同社運訴求的族群和社運人士之間的裂痕也同時增大;這種「撕裂」的過程就是社會成本。

當網路社群本著快速、社群凝聚力強的特點,讓粉絲人數直線上升時,背後的社會成本其實一樣直線上升著;這結構性的問題就是:事情沒有絕對,社運訴求不一定就是正確的。

對活在這個時代的運動者而言,在享受社群力量的同時,若不能深切體認社群網路同時也在加速「反運動」聲浪形成,而讓原本為了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運動,變成產生更多社會成本的運動,豈不是本末倒置?

因此,網路社群時代的社運者,除了街頭抗議的功夫外,電腦前的思考功夫,可能也要更加強。

無論如何,我們的社會都因為社會運動,讓大眾更了解公平正義的價值;是非難斷之間,仍應該為台灣有這樣的精神存在,先喝一聲采。

(圖片來源:ROSS HONG KONG, CC Licensed)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