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名人齊聚拍電影,有沒有搞頭?
如果臉書、推特、部落格名人們,例如彎彎、羞昂、花水木、薄蕾絲、Phoebe、織田紀香、愛麗絲、Carol Lin、工頭堅、個人意見、洨記者、亨利乳頭市長、一劍浣春秋、KisPlay、小黑邱煜庭、于文強等人(毫無依據隨意排列,漏列請勿見怪!),一起拍一部電影,對,就是長度 90 分鐘左右、在戲院賣票播放的電影,不是那種 5-20 分鐘叫做微電影的長廣告,那麼,你會因為熟悉這些名人,或者想要看這些名人的真面目等因素,買票進戲院看這部電影嗎?
今年金馬獎入圍名單中,就有一部這樣的中國電影《神探亨特張》,片中 30 幾個角色沒找專業演員演出,而是由新浪微博知名博主來扮演,甚至海報上面出現的人物,不是以角色演出份量區分,而是以博主圍觀(訂閱)人數排名。
- 網路名人拍電影,失策?
根據男主角張立憲自述,導演高群書加總這 30 幾位博主的圍觀人數,總共達 2,000 萬人。張立憲以中國地區平均電影票價 30 人民幣內心盤算,2,000 萬人乘以 30,就是 6 億人民幣,如果還帶個伴一起看,那可是 12 億人民幣!(註:中國影壇票房冠軍是《讓子彈飛》 7.3 億人民幣。中國微博女王姚晨關注人數約 2,611 萬、小S 有 2,429 萬、蔡康永則有 1,969 萬人關注。)
可惜事與願違,該部電影在今年 7/20 於中國地區上映,首週票房雖貴為中國自製電影冠軍、全部電影排名第 4,但票房金額才 400 萬人民幣,前 10 日票房 770 萬人民幣,換算為觀眾數目不到 26 萬人次。
另一部金馬獎入圍中國電影《浮城謎事》,則是由天涯社區網站將近 600 萬點擊的文章《看我如何收拾賤男與小三》改編,加上導演婁燁本身具有爭議性、電影經過第 2 次審查才獲准上映、上映前獲得國外影展獎項及入圍金馬獎 7 項提名,理論上這些話題會帶起票房。但這部電影的票房更慘,首週票房甚至不到 400 萬人民幣。
對比台灣九把刀親自執導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7 天票房達新台幣 1.5 億元),或是改編殺手系列小說的《殺手歐陽盆栽》(3 週近 5,000 萬台幣),任一部僅台灣地區的票房就勝過上述 2 片在中國地區的票房。甚至是更早之前痞子蔡網路小說改編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雖然在電影票房失利,但電視及劇團表演票房在港、中、台有不錯的成績。
- 網路宣傳好,不代表「叫座」
神、浮這 2 部電影在中國的影評網站上面都有不錯的評價,金馬獎也給予極大的肯定,網路宣傳方面更佔了極大的優勢,但為何他們無法像九把刀一樣將這些優勢轉換為票房?是中國的電影市場機制因素?是外片強壓地龍蛇?還是片商誤判叫好就會叫座?(筆者誠心認為《浮城謎事》維持原作名稱說不定會賣座一點。)
反過來看今年黑馬《熊麻吉》(Ted),在上映之前可以說是沒沒無聞,筆者上映當天去看時,整場也才約 3 成觀眾,但隨即在週末引爆熱潮,持續數週都聽到網友抱怨買不到票,以全球近 5 億美元成為有史以來限制級喜劇票房冠軍。其官網與粉絲頁至今仍在更新,一方面推廣爆紅之後推出的衍生商品、DVD、藍光與數位租售,另一方面可以為續集暖身。
當然票房的變數很多,但這幾部電影的例子對網路行銷人員有些許的意義存在:
衝粉絲、衝 PV、衝按讚人數等,是可以彰顯網路行銷人員的成績,但千萬要記住,這些數字並非網路行銷的終極目標。
(圖片引用:維基百科《神探亨利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