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號的兩岸創新論壇開幕式上,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表示:
「不要相信政府,要相信自己believe yourself,同時也要相信分享believe sharing,透過分享匯集更強的創新能量。」
這段符合社群精神(個人、分享)的致詞,配上特別為青年人所舉辦的創新論壇,可以感受到高教授對新時代的用心,以及對年輕人抱持的期待。然而當這些事業有成的前輩引領著台下年輕人看向未來的同時,社會上世代對立的問題卻也正醞釀著。
就像那代人讀大學和這代人讀大學的意義完全不同一樣,現正掌握龐大資源那輩人的成功經驗,越來越無法複製到這個時代。缺乏能依循的典範加上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年輕人開始不信任現在正掌握資源的這一輩,舉個觀察到的有趣現象:
當年輕人為現實和夢想不能並行而苦惱時,事業有成的諸公卻口徑一致的表示:年輕人的夢想是未來的希望。
這個現象可以用一個概念來理解:我們的社會存在許多世代溝通的問題;這絕對不是某一方不為對方著想,而是資源投注出了問題,那問題到底出在哪?
- 光做那些令年輕人無感的「幫助」,不就等於白搭?
認真想幫助年輕人的人一定不少,然而就像行銷要講究精準一樣,到位的幫助才能讓人有感。政府單位,包括經濟部、青輔會等其實老早就準備了各種創新創業政策,可是和一些民間公司如Appworks相比,無論培育出來的團隊或對台灣創新氛圍的影響,都是大大不如。
為什麼舉政府和Appworks當例子?上述10/5的兩岸創新論壇裡,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官員和Appworks創辦人Mr. Jamie,同樣出席這場盛會,然而如同一般人的既定印象:官員汲汲營營推銷的政策只換來禮貌性的掌聲,反之Demo show中Appworks的團隊如「5945呼叫師傅」則令人眼睛一亮。
兩者的差別就在使用者體驗。
如果「創新」是一個商品要賣給年輕人來使用,政府推出的「政策牌創新」主打教條式體驗,以流程繁複和缺乏彈性為口號,用年輕人爸媽習慣的方式宣傳;而「Appworks牌創新」則從秀出創新案例到討論創新的意義,用社群把簡單有空間的育成計畫散佈出去。對於追求推動「創新」到年輕人族群中的兩個品牌而言,孰優誰劣應該非常清楚。
這個舉例只是為了強調,任何希望幫助他人的想法都必須思考使用者體驗的問題。能否讓人「有感」應該是推動事情的必要環節,而不是認為有做就好,否則那副「我有做了阿,只是你不知道」的表情,只會令年輕人更加感嘆時運不濟。
- 都說跨界才能創新,但我們的跨界學習環境根本不健全
華碩電腦創辦人,目前是和碩科技董事長的童子賢,在同樣這場創新論壇中表示:
「跨界的視野才能創造創新的事物。然而我們更要討論的是,這個社會為跨界學習設下了多高的門檻?」
目前台灣企業的心態多有可議之處,這邊不多加討論,但從現實狀況而言,年輕人面臨的問題從教育制度(重視專業訓練)開始,到就業後22K、勞動時間過長等,都讓年輕人難有剩餘心力去學習更多事物。
這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大環境本身就對年輕人跨界學習不友善。
雖然不是新的論述,然而我們看到「大人們」講創新講好幾年了,如果企業、政府的掌控者都知道跨界能促進創新,而創新是台灣的希望,那麼,這幾年跨界學習環境的改善進度又有多少呢?
- 真正該有夢想,該創新的或許是現在正掌握資源的人們
問題的背後是所有人都對未來有期待,而這一代年輕人作夢的方式不可能和父母那輩一樣了,但夢想也不可能沒有父母輩的影子──我們的社會不應該是切割開來的。
在科技變遷、生活改變的時代,或許有很多機會等著年輕這代去把握,可是社會更應該知道,這代年輕人同時也肩負著以往不曾出現過的壓力。
夢想的形狀要包含各個階層才算完整,掌權者在點出各個年輕一輩的問題時,有沒有反省自己為年輕人所做的事是否真的都正確、都做好了?
真正該有夢想,該創新的或許是現在正掌握資源的人們。
你們的資源分配方式深深影響年輕人發揮的空間,為什麼你們不敢自己勇敢去作夢--一個相信年輕人的夢、讓你們肯更大幅度把資源、權力交給年輕一輩的夢!
現在年輕人作夢的方式是靠自己,過程太少包含上一輩的資源在裡面,而這,真的不是一個好方式。
(圖片來源:tind,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