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海盜三個幫:矽谷的創業幫派與人脈網絡

上世紀90年代,一部名為《矽谷海盜》(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台譯微軟英雄)的電影曾風靡一時。這部電影講述了微軟與蘋果之間的鬥志鬥勇,用「海盜」這一極有象徵意義的符號描繪了刺激、冒險、雄心勃勃的矽谷精神。

那麼矽谷真正的「海盜」到底是怎樣的?這個江湖之中又有著怎樣形形色色的神秘幫派?

要說起什麼場景能最完整再現這海盜王國的氣氛,恐怕非 Ephemerisle 莫屬。

Ephemerisle, 直接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蜉蝣島」,而意譯一下,大概可以叫做「水泊梁山俱樂部」。 2009年,海洋家園運動(seasteading)的創始人 Patri Friedman 突發奇想,想用讓人們在水上短期生活的方式作為一種實驗,來探討人類長期移居海洋的可能性;他的想法得到廣泛響應,而矽谷的多元、包容的文化,則使得這裡成為開展這項試驗的理想場所。

今年六月,我隨海洋家園協會的同事參加第三屆 Ephemerisle 集會,25 艘客船在薩克拉門托河三角洲上的空曠水域拼成了一個大型的浮島。人們白天像十五世紀遠航的葡萄牙水手一樣,坐在甲板上忍受陽光的炙烤,討論科技界的最新發現,分享大家在新聽到的點子,晚上就縱情 party。

由於海洋家園協會由彼得泰爾出資創建,參加這場聚會的人們大都來自矽谷有名的 PayPal 幫(PayPal Mafia),這是以 PayPal 的各位創始人和早期員工為核心,形成的一個企業家關係網。這個網絡所先後創建和投資的公司,幾乎可以形成一個現代 IT 業的名人堂,而 Facebook 和YouTube 這樣的行業鉅子,只是其中的一些例子而已(如圖)。

雖然大家並肩奮戰的日子已經過去,但他們依然用類似這樣的方式保持著聯繫,大家互相投資昔日好友現在的公司,並且為他們介紹人才。

科技圈人脈的用處屢屢被各類媒體提及,但是「人脈」往往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在現實中找不出一個具體的體現物。這場水寨聚會,就是矽谷人脈的一個集中體現。

參加這個聚會的大牌,除了彼得泰爾本人和他的基金會成員之外,還有另外一位 PayPal 早期創始人,剛剛完成了世界首個商業發射衛星壯舉的 Elon Musk 和著名投資人、Linked-In 創始人 Reid Hoffman(同樣是一位前 PayPal員工)。

做為全世界最大的職業網絡的創立者, Hoffman 在最近出版的暢銷書《人生如創業》(The Startup of You)中系統地論述了搭建關係網絡的方法,例如以自己已經認識的朋友為出發點,有請朋友為自己想認識的人做介紹,定期和身邊職場好友聚會等等。這些聚會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維繫友誼,同時也是為了保持信息暢通,以便及時組織資源,抓住機會。

根據自己的多年經驗, Hoffman 提出了一個 ABZ 法則,根據此法則,我們每個人在做好自己當前工作的同時,不應該只把目光侷限在自己的領域中,因為世界瞬息萬變,必須跟上時代的步調。

他建議每個人同時開始一些輔修班,包括培養一門自己不會的技能,義務地幫自己的朋友去完成一個項目(Side Project)等等。進行輔修班的目的是為了尋找職業的轉換點(Pivot Point), 一旦時機成熟,便可大膽出擊,離開原本的工作去追尋更大的機會。

在工作​​的同時為朋友打義工,這對於廣大的白領來說也許還比較新奇,不過在灣區卻早已見怪不怪。

創業公司由於資金缺乏,早期往往發不出工資,但創始人們由於對於自己點子的熱愛以及對朋友的信任,義務工作也是司空見慣。在矽谷很少會出現完全靜止或者是在一家公司「終老」的職業軌跡,所有人都在不斷探索新機會,構建新網絡。

在 PayPal 幫集體發蹟之後,近年來還出現了 Google 幫和 Facebook 幫,前者的著名代表包括前 Google 員工 Kevin Systrom 創辦的 Instagram,不久前剛被 Facebook 以十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而後者則是 PayPal 幫的進一步延伸,Facebook 的兩位建站元老(其實他們都還不到30歲)Dustin Muscovites 和 Adam D’Angelo,分別創辦了項目管理軟體 Asana 和問答網站 Quora;彼得泰爾則再次充當了教父角色,向這兩家公司分別注資 2800 萬美元和 5000 萬美元,並且都擔任他們的董事。

我在矽谷的親身經歷也證明了這些活力和具有流動性的職業可能性。

我 19 歲時參加了泰爾基金會舉辦的「20歲以下20人」(20 under 20)競賽,因此被介紹到海洋家園協會實習。由於同樣一個網絡,另外一些年輕人則有機會,讓當代最傑出的一些企業家來當他們的輔導老師(Mentor)。我在結束海洋家園協會實習的前一天,問老闆尋求一些關於未來的建議,他說道:

「在這裡,網絡是一切(Who you know is what you know),多探索,去給別人幫忙。據我所知,很多人都是從做志願開始,得到他們現在的工作。我相信上一代的企業家很願意照顧(look after you),不管他們現在有多成功或者多忙,因為當年他們也是這樣長大的。」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