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科技與文創


筆者有幸代表 TechOrange 參加故宮與 Google 舉辦 Art Project 記者會,聽到院長周功鑫女士學過 Cobol 、 Fortran 程式設計,並在 1997 年開始委外建立故宮的網站, 2001 年帶頭啟動國家數位典藏計畫,覺得該為她及故宮勇於接受科技潮流予以鼓勵。

故宮主要職掌在典藏、研究中國歷代文物,一般大眾可能以為裡面都是老學究,但事實上這些文物實在太珍貴也太脆弱,往往需要高科技來協助保存。例如電影中常見到個博物館中裝有高科技保全設備及監視系統,展覽及庫房也都必須保持恆溫、恆濕。另外提醒各位一下,故宮四周樹叢裡的紅外線監視系統二十多年來不知道錄下多少情侶夜間在那邊恩愛,千萬不要以為那邊晚上隱密無人就為所欲為。

故宮的第二個職責是推廣。推廣需要舉辦展覽、活動、宣傳,這些免不了需要拍攝、複製、出版這些歷史文物,而且必須在不會傷害歷史文物的前提之下實施,這也是需要高科技來協助。

早在 1984 年,筆者就讀的明道中學新蓋圖書館落成,大廳兩側牆壁掛的是由故宮與台灣愛普生(Epson)合作的仿真古畫,大家現在可能覺得沒啥稀罕,但那是 IBM PC 與麥金塔剛出現、數位印刷還沒萌芽的年代,故宮與愛普生竟然可以把整層樓高的掛壁古畫掃描複製,絕對是個大工程。那座圖書館還有一套台灣商務出版社與故宮合作,耗時 3.5 年完成的[文淵閣 四庫全書]複製品。文淵閣四庫全書等於是清朝的皇家經典圖書館,共有 36,375 冊、 2,385,692 頁,光簡明目錄就高達 17 冊。

一般民眾當時幾乎不可能取得這些文物仿製品,一方面是製作成本高昂,另一方面故宮的推廣訊息只能透過新聞媒體、月刊及院內的文宣,並不普遍。

至今故宮仍與台灣愛普生及台灣商務出版社合作,雖然科技日益進步,但要與故宮文物親近仍需花費鉅資。台灣商務出版社重新翻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仿古版文淵閣四庫全書採 Print on Demand 製作,每本售價新台幣900 元,如果全套 36,375 本全都購買,必須耗資新台幣 32,737,500 ,即使改買縮小影印版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500 冊仍須要價新台幣 225 萬。台灣愛普生的子公司取得故宮授權限量生產[清 院本 清明上河圖]仿製品,要價 19 萬餘台幣。這些價格很明顯不是一般人民可以隨意採購,民眾只能期待公共圖書館有採購故宮出版品或親洽故宮探訪,但兩者皆非簡易之事。

幸好後來有國家數位典藏計畫及後續的數位典藏及數位學習 國家型科技計畫,加上 Google Art Project ,讓民眾可以透過網路接觸這些稀世歷史文物。但這樣足夠了嗎?貓頭鷹出版社社長老貓先生就曾經抱怨過,故宮是政府單位,使用民眾稅金所製作的資料應該開放給民眾使用。

事實上,開放政府資料也是世界潮流。美國首任聯邦資訊長 Vivek Kundra 上任之後第一個推動的就是政府資料網站。在 Wired.tw 報導雲端運算開放源碼專案 OpenStack 文中,我們也看到 NASA 內部為了能夠提供高畫質影像給各種民間計畫的努力過程。因此國內的數位典藏及數位學習計畫可能必須更加專心在資料數位化的處理,並以更開放的方式讓民間的個人及廠商能夠以經濟、簡易的方式取得資料,而不是浪費預算去生產後續的應用。

目前文建會的文創補助計畫受到質疑,很大的因素在於政府花費大筆資金補助民間企業。如果政府單位把這些資金改用在建立原始資料,並降低所有人取得的成本,相信會有更多比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更好的創意出現,故宮等單位也不用每次與廠商合作時,為了攝影就把脆弱的古文物暴露在強光之下。而四庫全書之類的古籍,更應該積極轉化為類似 Google Book 的數位版本,不僅可以觀看掃描的畫面,還可以利用電腦索檢。

台北市政府開放部分的資料以來,已經促進許多手機 App 的開發,例如筆者天天使用的台北公車網友因為人生地不熟導致膀胱不適而打造的台北公廁地圖。在政府以往的觀念來看,這些資料都不能外放,必須是由政府編列預算招標製作 App 才能達到這樣的目的。但這樣的老舊思考模式很明顯不如現況,例如政府單位不可能如民間業者一樣,當有使用者反應問題就立即修改,大概也不會有哪個政府單位會去研發找公共廁所的 App 。

圖片擷取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維基百科可以下載 北宋 張擇端 及 清 院本 兩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故宮則僅能使用Flash播放程式觀看 清 院本。若對清明上河圖有興趣,不妨觀看法國ARTE藝術電視台、公共電視台與故宮合作拍攝的話.畫、清明上河圖,有人把該影片上傳到YouTub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