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子書協會聚會 (下)混亂的教育政策

您的小孩是白老鼠

接著在教科書出版單位的譚蕙婷小姐報告目前台灣關於電子書包與智慧教室推展的狀況,由於譚小姐這份簡報尚未正式公開,筆者不方便將內容逐一列出,只能說我是一邊聽一邊搖頭。

根據筆者查到的資料顯示,99學年度教育部推廣「e化創新學校暨電子書包實驗教學試辦學校」,有25個學校參加「e化創新學校」蓋智慧教室,11所學校參加「電子書包實驗教學」,總共花新台幣71億元。

聽起來蠻積極的對吧?但這些推廣、預算內容,似乎沒有包含教材、教案。就在世界部分國家開始使用電子書、電子書包,南韓更喊出全國國中小2013年全面導入電子書包的時候,我們政府仍舊只知道蓋教室,買硬體?政府很阿殺力的給學校新台幣五百萬蓋一間智慧教室,但卻缺乏教材與教案?電子書包實驗學校就是買一堆觸控筆電或平板。教材跟教案呢?學校、老師自己去想辦法嗎?

中華民國教育部在2010年總共花新台幣71億元投入這些教育實驗,筆者非常希望有人能跳出來指正,讓大家明白政府在教材、教案方面投入的資金有多少!

如果沒有教材跟教案,這些智慧教室就只是一間電腦器材儲存室,相關官員應該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

跟教材業者要求免費貢獻教材!

這樣不禁令人懷疑,除了灑錢買硬體之外,我們政府不知道該怎麼利用這些硬體。在缺乏教材之下,老師們當然不知道該準備哪些教案,那孩子們會學到什麼?

問天吧!

或許您的孩子遇到一位積極進取的師長,他剛好是個熱血3C愛好者,可以把這些硬體功能玩的很透徹,還編好教材,設計良好的教案。但您真的認為可以這麼幸運嗎?

至於這些推廣可以有什麼成果?一樣請問天吧!個人期待能力足夠的老師能讓學生可以快樂優遊在這些設備之間,而能力不足的師長可以少教一點,多讓小朋友們自由運用一點,不要因為自己不懂就限制學生使用這些設備!在新科技的應用上,新生代永遠比成年人更能掌握,生命自己會找到出路!

政策無法協助數位化教育

筆者曾經在所謂的傳統產業公司上班過,那時候不是每個人辦公桌上都有電腦,你可能要登記用途之後才能到公用電腦座位上使用,如今不管在哪個產業,上班族到公司第一件事就是開電腦,連上MSN或Skype。對同事、客戶來說,你有沒有上線可能比你有沒有到公司還重要。筆者就認為,我出生在類比的時代,工作在數位時代,正邁向隨時連網的年代。

而書籍,或者知識的載具,在電腦排版技術成熟時就已經踩入高度數位化的年代,曾經有一段時間以「多媒體光碟」型態展現在大家面前,現在更化身為電子書、App、網站等型態,繼續提供知識與內容給大家。

我可以理解目前教育政策、預算偏向硬體的原因:數量與實體總是明顯可見的業績。但從實體效果來看,這些投入對國民教育的貢獻可能輸給學生自己編的「高中經典文化教材」,畢竟只是一直喊「買啦、買啦」的買一堆硬體,不可能讓學生學到任何知識,而學生做的這個影片已經讓八十多萬人次複習過三呂大夫屈原先生可憐的遭遇。

教育界常說「教育是百年大計」,國人也都非常注重教育,因此筆者在第一篇中說電子書可能影響國家發展不是亂說一通的。但筆者也要提醒各位,2010年最熱門的十個行業之中,有七個是2004年之後才出現的。我們正用過去的觀念,現在的工具,教導未來的主人。

從悲觀的觀點來看,我們沒辦法幫助他們面對未來的挑戰,而且政府還是發行公債,借用他們的錢,浪費在這些對他們毫無幫助的設備中。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總是有幾位有心的師長,趁政府投資這些硬體的同時,增強自己的能力、提攜下一代一起成長。

但我們不能僅靠幾位老師的熱血只讓少數的學生成長。

期待教育單位及相關產業人士,可以儘快摸索出成本更低廉的數位教學方式,讓學生們可以跟上時代的腳步。畢竟在這個「世界是平的」年代,他們必須面對全世界的共同競爭,解決以往未曾出現過的問題,從事我們沒有聽過的行業。

延伸閱讀:台灣電子書協會聚會 (上)我的閱讀經驗(中)奇妙的網友聚會

圖片來源:wallpaper.imcphot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