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子書協會聚會 (中)奇妙的網友聚會

如果你在臉書中有一個社團,雖然社團成員人數不少,但平常一天可能只有一兩句發言,你認為三天內辦個聚會會有多少人參加?「台灣電子書研究基地」就是這樣的社團,短短兩天報名人數就突破50個人!

簡陳中先生、譚蕙婷小姐與王豐田先生規劃了這個聚會,「電子書、電子書包營運模式交流分享聚會」在短短24小時內就因為場地已經容納不下而截止報名。當天到場人數超過45位,報到率高達九成,這大概是我這輩子參加網友聚會報到率最高的一次!

 

電子書協會

 

到場之後我才知道「台灣電子書研究基地」許多成員準備要成立一個「台灣電子書協會」,發起人王先生在介紹中指出,「台灣電子書協會」將定位為「公益角色,積極經營社群、發動業界合作交流的第三方中立團體。」整個協會預計在今年底之前可以開始運作。

台灣還有兩個協會也跟電子書有關,分別是「台灣數位出版聯盟」及「台灣數位出版聯盟協會」(您沒看錯,就只差兩個字!)

 

著作權執行制度不完整

 

透過王先生的解說,我才知道目前台灣還沒有「著作登記」及「經紀人登記」等版權相關制度。由於著作權是在作者創作時就已經取得,照理說不需要這些制度就應該可以運作,但實際的狀況是,缺乏這些制度之下,沒有人能證明自己就是創作者、版權持有者。加上缺乏經紀人制度,國外廠商無法判斷版權取得過程是否正確,畢竟誰都可以指著一本書說那是自己的著作,因此國外廠商根本不敢購買國內所生產的版權。

其次,王先生指出,國內缺乏公證的第三方驗證單位,因此著作權所有人根本無法查驗實際的銷售量。大部分的作者都是透過抽取一定百分比的費用作為版權費,但很可惜的,出版社印多少書、賣多少書,完全是出版社說了算!在電子書方面也是類似,不管是透過誰發行電子書,作者與出版社根本沒有辦法質疑銷售數量,平台說了算!

 

出版社的困境

 

根據ISBN的統計,台灣地區一年約出版四萬本書籍,從民國78年到98年總共出版將近68萬本書籍。但在任何電子書平台上,我們能看到的書可能只有數萬本,其中還包含一堆公共版權的免費書籍。

為什麼實體出版與電子書出版數量差距如此之大?版權是第一個問題,以往出版社只跟作者簽署紙本印刷品的版權,如果要出電子版,必須重新取得授權,光取得授權就可能需要花費相當多的人力才能完成。之外還有一個問題,一般書籍版權僅授權給出版社五年,五年後如果不繼續授權,原先製作的電子書就不能使用了。

王先生指出,許多出版社沒有保留原始排版檔案,甚至連PDF檔也沒留底,轉換成電子書等於是重新製作一本新書,這成本就更嚇人了。而面對國內多種的電子書平台,這意味出版社也要製作多種版本的電子書,耗費的人力、物力可能超過紙張印刷,卻不一定可以得到對應的報酬,當然就沒有太大的意願投入。

延伸閱讀:台灣電子書協會聚會 (上)我的閱讀經驗(下)混亂的教育政策

(圖片來源:台灣電子書研究基地ISBN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