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重度閱讀的人,這個習慣大概是從小養成的。我從小就愛看書,或者該說是印刷品,國小時只要能拿到手的印刷品幾乎都看,課本、報紙、小說等等,印象中這個階段我看過瓊瑤的「庭院深深」,也還記得在外公家農舍牆上看過年紀比我大的報紙,標題是「F104為本世紀最後戰機」。
雖然到最後瓊瑤的小說我完整看過的僅有那本「庭院深深」,二十世紀F-104之後還有F5、F-14、F-16、F-18等新的戰機出現,我仍持續大量的閱讀,高中時以每天借閱兩本的速度碰觸各種知識,大學時也因地利關係,常窩在中央圖書館看各種書籍與期刊,科技大樓的分館也是我當時吸收電腦科技的主要來源。
我國中開始接觸個人電腦,一開始只能學著寫程式、玩遊戲。退伍後先是在軟體代理商工作,當時光碟機問世,接觸到Living Book系列產品時,真是驚訝到合不攏嘴。當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只是最基本的互動電子書籍,但當時真的讓很多人開始考慮把電腦當成閱讀或學習的工具,而不僅是遊戲機或辦公用品。
Living Book一炮而紅的經典:Just Grandma and Me
再來的衝擊就是網際網路的出現,我在網際網路上才把倪匡先生的小說補看完,也眼看著搜尋引擎與維基百科取代掉工具書,到了現在,Google Reader隨時都有上千篇文章待讀,噗浪、臉書、Google+更有許多網友推薦的文章,閱讀越來越多,書越買越少。
各位還記得上次買報紙是多久之前嗎?以前我曾經每天買三份報紙,但現在只有在早餐店、麥當勞、捷運站等拿報紙消磨時間,這也難怪大部分的報紙本業都處於虧損狀態,大家都不看報紙了!也難怪壹媒體要開辦電視台!
至於書籍,我還是會買,但數量已經大幅度減少了。網際網路出現之前,要吸收任何專門技術,不管是調酒、電腦技術、舞蹈,甚至是壯陽術,幾乎只能從書籍中找尋答案,現在只要懂得搜尋技巧,你可以隨時取得上萬種調酒技術,甚至還有個步驟的照片與全程解說影片。
這教出版社、作者等要怎麼存活呢?
到目前為止,我主要還是購買實體書,還沒買過電子書閱覽器,我指的是專門的電子書載具,僅在電腦、手機上使用、購買數量有限的電子書。當然,台灣地區到目前為止,極大部分人還是喜歡紙張經過印刷、裝訂而成的書本,每個人的喜好原因不同,可能基於習慣或者情感,但當我們知道亞馬遜的電子書賣的比實體書還多時,不經要懷疑,我們真的是比較愛實體書籍?還是目前台灣地區電子書的發展不夠成熟、方便?
或許您根本不在意這些,認為實體書、電子書就只是知識載具不同而已嗎?那您就錯了,透過這次聚會我所吸取的知識,我可以直接告訴您,台灣電子書的成敗絕對會影響國家的整體發展!
註一:我不是討厭瓊瑤的小說,但對一個國小男生來說,看愛情文藝小說真的是一種痛苦的回憶。
註二:F-104剛推出時,不管載速度、性能上,都讓大家認為戰鬥機的發展到了極限,不可能再發展出更好的戰鬥機,所以被稱為世紀最後戰機。最後F-104因為空中熄火問題,在台灣有「飛行棺材」、「寡婦製造機」等惡名,不過台灣一直無法取得替代機種而多次延役也該列為原因之一。
延伸閱讀:台灣電子書協會聚會 (中)奇妙的網友聚會
(圖片來源:亞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