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化才不是傳統媒體的惡夢,是噩耗、惡鬼、以及餓死的開始

商業周刊今天有一則專欄:社交化,傳統媒體的惡夢

子涵(我可以這樣叫你嗎?)在文中指出:

Blog 和 YouTube 的興起,對內容提供商是第一波的無名衝擊,Twitter 型態的「微網誌」,又大幅暴露了紙本媒體的疲弱和無力。Facebook 超過七億名使用者的社群,將內容供應商和超級個人完全打平,傳統的內容出版商只能運用官方帳號,在網路的競技場裡爭食稀缺的注意力資源。

雖然廣告資源的分配尚無法完整反應媒體版塊的推移,但大多數的網路使用者,一定能感受到速度的鴻溝將網路和傳統內容兩邊切的越來越開。即便是內容出版商偶有零星舉措,可以順利透過網路活動的操作,接取到龐大的消費流量,但最後仍不免要真實面對棘手的核心問題,那就是內容出版商為了因應明天的世界,需要的會是什麼?

描述得精準,但關鍵點全都指向一個:版面的有限與無限。

傳統媒體整個工作流程、商業模式、組織文化、甚至社會地位,都是建構在版面有限的前提之下。The One, The Only。你要一節車廂脫離列車、脫離軌道、自有動力、動態目的、不收車票,如果搞不清楚狀況,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自己是一臺奧迪(Audi),幾乎一定會變成這樣:

那個心情,一定很超級八。

只是我要提醒,那已經不只是惡夢了,那是現實。

不是醒了就沒事,不是忍一下會過去,那是犀利人妻的「可是我回不去了。」

那是不能不承認的噩耗。

那是不能不面對的惡鬼。

版面都無限了,代表版面不能賣了,那是餓死的開始啊。

或是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