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禮物卡(Gift Card)一直是最受歡迎的送禮選項,也是最被廣泛使用的私人交易工具。據統計,光是 2010 年耶誕假期,全美就賣出 910 億美金的禮物卡。禮物卡廣受歡迎的要素,是因為它的方便性,但伴隨此特性的最大缺點,則是不夠個人化。
不過,隨著行動商務的蓬勃發展,這項缺點即將迎刃而解。透過手機,消費者可隨時隨地進行付費與送禮,而禮物卡從實體轉為數位化交易的「無卡化」趨勢,最終將可能為電子付費的普及化鋪路,甚至取代實體信用卡目前的主流地位。
不信?沒關係,以下三大趨勢,幫助你抓準時機、站穩浪頭。
- 擁抱數位化送禮
越來越多企業為了拓展新銷售通路,並與競爭對手作出差異化,開始擁抱數位送禮商機。研究機構 RSR 表示, 2010 年底已有一半以上的 100 大網路購物中心銷售電子禮物卡;此外,今年一月星巴克也預估未來電子禮物卡將占其禮物卡總業績的 20% 之多。
「無卡化」浪潮不只在網路上發生,現實社會中,成千上百家大大小小美國實體零售通路亦積極將禮物卡電子化。根據 Urban Wallace 機構的調查,過去 6 個月內,有超過 6 百萬美國消費者曾購買電子禮物卡,較 3 年前的數據成長了 150% 之多。
- 虛擬商品
第二項主要趨勢,是「虛擬商品」購買與贈送金額的增加。根據 Inside Network Research 的報告,美國虛擬商品市場已接近 20 億美金-數以百萬計的消費者願意花錢購買虛擬蛋糕、衣飾或 Facebook 遊戲虛寶送朋友。
而這項趨勢的下一步,就是讓消費者可憑電子禮物卡購買實體商品。 Facebook 目前已在實體商家銷售她的點數卡,而隨著 Zynga 、 Facebook 甚至是遊戲橘子提供的虛擬貨幣日益受到消費者歡迎,或許也將成為跨足虛擬與實體世界的主流交易媒介。
- 個人化
第三項趨勢是個人化。禮物卡數位化後,不僅讓個人化成了可能,更刺激了許多創新應用。傳統的實體禮物卡除了無法辨識持卡人身分,也無法確實傳遞贈送禮物的心意;但電子禮物卡不但可讓消費者上傳照片、客製卡片訊息,甚至可以上傳影片,讓你的禮物與眾不同。
而智慧型手機及應用程式的大行其道,更讓電子禮物卡的應用性「秒殺」傳統實體禮物卡。以下三個例子證明「無卡化」時代已到來:
- 星巴克 Foursquare 打卡活動:慶祝星巴克 40 周年慶,前 600 位透過 Foursquare 打卡的消費者可獲得一張星巴克 40 美元電子禮物卡。
- IntoNow:這個與百事可樂合作的廣告應用程式,讓消費者觀看特定電視廣告時,可即時獲取電子禮物卡獎勵。
- Chase GiftShelf:Chase 製作的 iPhone 應用程式,讓消費者使用信用卡紅利點數,兌換 Gap 、 Chili’s 、 Papa John’s 等數十家零售品牌電子禮物卡。
除了上述的幾個行銷活動外,數位送禮及電子付費的另一項特色,就是送禮終於也能「即時」:參加朋友慶生會忘了買禮物?只要掏出手機買張電子禮物卡就行了!
還抱持著懷疑心態?星巴克的行動支付應用啟用不到半年,已達成 300 萬次交易的里程碑,證明行動交易的市場潛力,真的很大。
過去曾有人信誓旦旦的指稱:人們絕對不會為了信用卡放棄現金;但看看現在的交易環境,證明即時、方便的生活才是消費者所需。浪頭從北美打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消息、圖片來源: Mashab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