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Unsplash)
編譯/Vivian Lai
科技巨頭思科的執行長表示,晶片短缺問題,將持續至少 6 個月。
科技巨頭思科執行長:晶片短缺至少還要 6 個月
許多企業目前面臨產品短缺問題,可追究於因疫情所引起的半導體晶片短缺。
根據《BBC》報導,思科首席執行長查克.羅賓斯(Chuck Robbins)告訴 BBC,「我們認為還需要 6 個月的時間才能度過難關。供應商正在建設更多的產能,在未來的 12 到 18 個月內,情況會越來越好。」
隨著 5G 、雲端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進步,推動晶片需求大幅成長,擴張半導體產能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
有將近 85% 的網路流量採用思科的系統,因此思科執行長的論述是很重要的觀點。羅賓斯說,「(晶片缺貨)是一個大問題,因為半導體幾乎涉及所有領域。」
為了解決晶片缺貨問題,英特爾先前也宣布計畫投資約 200 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立兩座新晶圓廠,以大幅擴大生產。
分析師:對晶片的需求比想像中的還高出 25 %
Wedbush Securities(證券公司)的技術分析師艾夫斯表示,「目前對晶圓的需求可能比大家想像的還要高 25% ,儘管晶片在未來的 3 到 6 個月將持續缺貨,科技股仍表現良好,因為投資人多看好未來對晶片產業的長期需求將持續增加。」
美國總統拜登也十分重視此問題,這個月初還與企業領袖舉行會議,強調美國成為晶片產業的領導國的重要性,同時也指出在與中國的貿易戰中,晶片短缺問題是當務之急。
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協會曾指出,「全球有將近 75% 的晶片製作聚集在東亞地區,其中以台灣的台積電、韓國的三星為大宗。」
台灣因地緣政治問題,增加歐洲自產晶片的可能性
歐洲的政治氛圍也希望在當地自產更多的晶片,一部分的原因出於中國希望實現與台灣統一的擔憂。中國境內對晶片的需求不斷激增,但在全球的產能中只佔很小的比例。
羅賓斯說,「我認為,只要有多個(晶片製造)來源,就不必擔心晶片的地緣關係了。」
台積電似乎有意維持其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商的地位,計畫在未來 3 年內斥資 1000億美元增加產能。
台積電的創辦人張忠謀先前也出面呼籲,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優勢得來不易,「希望政府、社會及台積電本身努力守住」。同時針對美國在半導體產業上的補貼提出看法,「對半導體提供補貼,只是短期,很難彌補生產成本高的長期競爭劣勢;至於中國雖然補貼政策已久,但在半導體領域仍不是台灣的對手。」
思科不會自產晶片,但呼籲在晶片製造來源上,需要更多的選擇性
羅賓斯排除了思科將因應晶片短缺,生產自製晶片的可能性。羅賓斯表示,「我們不是一間半導體晶片製造公司,因此自製晶片不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坦白說,任何的風險,都可能導致晶片短缺問題,不論是氣候災難,或是政治地緣風險等等。因此我認為,針對半導體晶片的製造地,我們需要更多的選擇。」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
推薦閱讀
【BBC 認證:台灣陷入缺水大危機!】政府輕視氣候變遷,從農地到晶圓都撐不住
【護國神山太強大,各國好焦慮?】台積電:產能短缺有 3 大原因,但其實都跟在台灣生產無關
【沒有煙硝味的晶片戰】中美科技巨頭嘗試自製晶片,美政府:我們必須在這場戰爭中勝出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