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原作者 畢德歐夫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連結 。首圖來源:pixabay,CC Licensed。)
【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台灣在 2020 年首度出現人口負成長的情形,使少子女化問題再次浮上檯面。《報橘 BuzzOrange》日前曾討論,導致少子化的困境並非大家不生孩子,而是根本不敢結婚。
少子女化已成台灣的國安問題,近年來高房價、托育政策的不足,更嚴重打擊年輕人結婚、生孩子的慾望。一起透過理財達人的分析,探究在台北生養孩子一年要準備多少?(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pixabay,CC Licensed。
文/畢德歐夫
鄰居一位 60 幾歲的阿姨看我抱著還不到一歲的二寶,問說:「這樣養一個小孩一年要花多少錢啊?」
我心想怎了,一邊說:「妳女兒有好消息了嗎?想要有個心理準備嗎?哈」
「沒有啦!只是問問看而已。」她哈哈笑著。
前天上午的貼文中有提到,如果你要有餘錢作投資,那一定要先把「生活開銷帳」算清楚,要不然投資往往要先理財,理財沒弄好,以為只是買個基金就稱為理財,那很容易發生誤判,今天週五,就來聊點輕鬆的。
編按:此文寫於 2020 年 12 月 4 日星期五。
就以外地到台北工作,「家中無法給予什麼幫忙」為例,假如夫妻加上兩個孩子,也就是一家四口,大概的開銷如下:
1.請保母托嬰或托嬰中心幫忙顧小孩
若每天早上 8~9 點送去,晚上 6 點接回,這樣稱為「日托」,一個月 18,000,孩子稍微長大點要吃副食品,加 1,000。如果你跟另一半決定專心職場上,孩子一到五都放保母那,這稱「全日托」,那就是 25,000 加上副食品 1,000,共 26,000。那兩個孩子如果年紀差不多,也就是都要送托嬰的情況下,那費用就是乘上 2,共 5 萬 2 千元。
年終獎金規定一個月,三節獎金則是各 2,000,這都是台北市政府有契約規範的,有合格保姆執照差不多是這樣。
2.奶粉、尿布、看醫生等雜費
由於剛生孩子的時候,你的親人、朋友往往都會送點小禮物,尿布、衣服、洗澡沐浴用品。(這些都是寶寶專用,不能用大人的)尺寸分為 NB、S、M、L、XL。
NB 通常用一兩個月就不能用了,這部分花不到錢,大家都會送 NB 跟 S 居多,M 也會有一點。尿布尺寸越大片,每片價格就會越貴,這也正常,不過小寶寶剛開始腸胃還在發展中,所以一天換尿布 7~10 片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用 8 片來計算,一個月就是 240 片,每一片假設 6 元,大約就是 1,440 元。L 跟 XL 每片就 8 塊 12 塊更貴些。
如果剛好腸胃不適,有時候一天換 15 片我也曾遇過。奶粉的部分,嬰兒奶粉品質都會要求很緊,畢竟這是台灣,不能亂來,只有普通跟很貴兩種選擇,要找便宜的,印象中沒有。一罐大約 500~1,700 都有,落差蠻大的,那別以為跟我們大人一樣,買一罐回來可以喝好幾個月,我的經驗是一罐只能喝 10~12 天。
小寶寶一天喝奶很多次,一開始三小時要餵奶一次,長大一點就是四小時一次,那一天要喝幾次可以推算了。有人會說:「可以喝母奶啊!不就省錢了」那可能是天真的男性才會說出的話,還沒做好爸爸的準備,
因為會產生兩種情況:
第一、不是每位媽媽都有母奶量,量不足,你也沒辦法。
第二、要吃很多補品,營養品,吃好喝好,奶量才足,你依舊要花更多錢去餵養媽媽這個角色,不會比較省,我的經驗是「比較貴」,但為了孩子健康,這應該要的。
還遇到過天真的男性朋友,說著:「那你要找奶量大的,這不就好了?」我是覺得異想天開,你以為是乳牛嗎?這看不出來的。更何況餵奶是很累的,非常花時間。有些還在上班的媽媽,往往就放棄母奶這事了。再來是看醫生,小寶寶容易生病,還沒有抗體,一個月平均看 2 次醫生很正常,一年下來看 20 幾次算是很優質的寶寶。
這也是費用,雖然有健保倒是還好,不過往往醫生會建議吃「益生菌」,這通常都不便宜,一小瓶 1,200~1,800 都有,而且一瓶吃一個月不到就沒了,每天滴個幾滴這樣。那一年花 2 萬吃益生菌不過分,醫生建議那就只能聽了。
3.奶瓶、消毒鍋、溫奶器、吸鼻涕機等週邊商品
奶瓶分塑膠跟玻璃瓶,後者當然比較貴,而且比你想像的還貴一點。消毒鍋就是每次奶瓶清洗完,你還要去高溫消毒,傳統以前小時候,我記得我母親都會叫我去煮滾水,把瓶子煮一煮,因為要給弟弟用的。(我跟小弟差10歲,已經有很多的記憶。)
吸鼻涕機,因為寶寶不會擤鼻涕,塞住的時候晚上不好睡,就是爆哭,哭到很慘,全家人也不能休息,你可以不要買,但我覺得這個錢最好別省。
4.接著還有幼稚園的部分
通常兩歲幼幼班現代的年輕人都會送了,有的是三歲才送小班,已經很少聽到中班才送,我小時候是中班才去,想當然,家裡沒錢,就是外婆帶比較省,但是我覺得早點去對於社交能力是比較好的。
幼稚園費用這塊,台北市貴的與超貴的,一個月三萬五萬都有,一年花 60 萬是有朋友這樣做。雙語、外師、本國、硬體設備好不好……等等。
當然我們看普通就好,註冊費跟月費,餐費、畫畫或出遊,基本上我不管什麼名目,就是一年費用總和除以 12 個月就對了,給讀者們一個數字,每個月 13,000~20,000元,這都算是普通合理的。
也就是一年要花 15.6 萬 ~ 24 萬之間,上了幼稚園後的小孩,要買的東西會更多,因為鞋子要一直換,耗損大,加上腳長大也比較快,我們這一代會更注重健康,所以捨不得買一雙 1、200 的鞋給孩子穿,雖然我小時候都是穿很便宜的,但是現在時代真的不同,為了省那幾百元,會擔心孩子發育受到影響,我相信每個爸媽都是一樣的。
所以一年買個三雙、四雙鞋子很正常,要買到一千以上或者 499、399,我都試過了,有牌子的一千多真的是比較耐穿些。上述這樣算起來,養一個孩子一年 20 到 30 萬算是基本盤,兩個就是 40 到 60 萬。
5.居住的費用
一家四口住在三房兩廳兩衛+車位的房子,有電梯的台北市我就以內湖南港這邊為例,沒有 2,500 萬其實很難買到,屋齡是大約落在 20 幾年的中古屋。新屋不是一般人可以碰的,如果願意住老公寓,那 1,200~1,600 可以買到,就看屋況還有地段決定,當然還有樓層 1F、2F 跟 5F 是差很多的。那如果用老公寓去算吧!畢竟外地來打拼,哪可能直接去買電梯的社區。
就抓個 1,500 萬的公寓,房貸 8 成,就是 1,200 萬,每個月目前利率 1.35% 左右,30 年,無寬限期的情況,每個月要繳 40,556 元,就算整數就好,4 萬整。那一年下來就是 48 萬。
接著有人說,那用租的就好了,還不簡單!好的,如果是用租的,公寓的行情大約是 2 萬 8 左右,加減 2 千。如果是電梯三房兩廳加車位的話,那一定過 3 萬 5,甚至逼近 4 萬。發現什麼了嗎?
是的,房租跟房貸差異不大,房價跟房租的關係本來就是會不斷循環,生生不息。
6.車子的部分
通常生了小孩的家庭,很少人能不買車,看到的案例 9 成以上都有買車,我算是少數案例,畢竟有車的機動性還是很高,而且比較能讓太座不要囉嗦一堆,但我還是用數學算式說服了我的太太,要感謝她配合我的政策,才能把多餘的錢用在投資理財獲利上。
車子要開銷多少,讀者應該比我還會算,因為我沒買過車,一台汽車 Toyota 的,就算 60 萬好了,假如可以開十年,那一年就是折舊 6 萬,這不能不算,因為十年後你換車還是要一筆錢,另外油錢跟保養因人而異、還有停車費與稅金等等。
一年要不要花到 20 萬?我想這應該已經算是低標。
7.接著是每個月的孝親費,或者只給三節跟過年
每個月給孝親費如果是 5,000,一年就是 6 萬,如果只給父親節、母親節、雙親生日、農曆年。一年就是要發出去 6 包,如果只給 3,000,那一年也要約 1.8 萬,如果一包是 1 萬,那一年就是 6 萬。
不過說也奇怪,我到台北這十多年,聽到的大多都沒在給家人這些,正宗天龍國的孩子反而都是納悶問我,為什麼要給這條?我說我從小到大,老家全部親戚朋友都是這樣比來比去,不給還會被酸、被罵、被念,被比較,這是我覺得差異比較多的地方。
至於有讀者可能會問,如果生兩個孩子,那媽媽專心帶小孩,不要上班不就好了嗎?其實大家也誤會了,帶小孩是很痛苦的事情,太辛苦了,上班還輕鬆一點。況且現在的女性很多都很優秀,憑什麼一個月領五萬六萬七萬的女生,要他們放棄職場,然後去當全職媽媽?
更何況以後未必可以重新回到職場,在台灣至少看到很多女生一旦離開職場 1~2 年後,基本上就很難回去上班了,如果離開 3 年以上,那幾乎後續就是當家庭主婦,男主人一個人要養全家,那恐怕不是年收百萬可以解決。
上述已經是很粗估的費用,很多細項費用都跳過了,例如夫妻的生活開銷,吃喝玩樂費用上面都沒算到。
提供給年輕的讀者朋友參考,對於投資股票賺大錢的美夢,我還是衷心建議,先把生活理財做好,把每一年的開銷精算過,再去評估能投入多少錢進入股市,或者買基金。
莽撞不會有好結果。祝美好的一天,準備迎接週末的到來。
作者簡介:畢德歐夫 現為居家宅爸,專職投資人。交易員、曾任美股交易室經理(Floor Manager),交易經驗 17 年,交易總筆數達百萬筆。每月發表在網路上文字產出達 10 萬字。
推薦閱讀
【月薪 6 萬 vs 時薪 1 千】別看到「高薪」就失心瘋!從 1 則故事思考:你賣的是專業還是時間
年賺 200 萬真的值得羨慕嗎?給整天厭世的你參考:高薪職業的 8 個詛咒
【不再熬夜、厭倦工作上的鬥爭】鄉民親曝 30 歲後的單身人生,一席話惹哭網友:彷彿看見我未來的模樣
(本文經原作者 畢德歐夫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 連結 。首圖來源:pixabay,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