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梁雁攝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鄭成功按石攄頭前開始衝,衝甲廟門欲到戶橂彼搭,掔手榴彈彼款,花籃搩出去,鑽過神明界的空間,後尾出火金星,一聲就到福安祠廟埕….。
這段引自冒險小說《大士爺厚火氣》的內容,把書中角色的動作描繪得活靈活現,不僅巧妙當地民俗活動和歷史元素,全篇使用道地台語文字更是引著讀者穿透頁面,去感受獨特的風土民情。
這是作家鄭順聰以家鄉嘉義民雄為背景的台語作品,生動有趣的故事發展跳脫人們對傳統事物的印象,經過多次修正、審核的台語字及中譯對照,也讓小說成為學習台語和本土文化的好教材,而這正是鄭順聰想要推廣的目標之一。
母語到用時方恨少,鄭順聰邊寫作、邊撿回台語
鄭順聰過去使用中文寫作,作品更多次獲得文學獎,但隨著創作準備期間的田野調查做得愈深入,他發現中文很難表達故事的氣氛,文中人物的對話也總是少了點味道。
「尤其是海邊那些漁民,很多連華語都不會講,所以我在寫他們的故事的時候,我用華語來寫就覺得很痛苦,因為它明明就可以這樣(用台語)講。身為一個作家應該忠實地紀錄,何況我又是一個寫文學的,我希望很道地的、很漂亮的把它寫出來。」
想要原汁原味呈現內容,勢必得用台語來寫作,但中文系畢業、在台北深耕多年的鄭順聰發現,自己早已被華語影響而漸漸地遺忘母語,尤其在兩個女兒出生之後,他想和小孩講母語,才體會到自己的台語有多麽地不「輾轉」(liàn-tńg)。
「我七歲之前都不會講華語,我就想,那我的孩子是不是要跟我以前一樣?可是台北沒有那種環境啊!所以那時開始我就用自己的方式去教小孩,過程中發現,很多詞我已經忘了。」
為了著手台文寫作,同時讓自己的孩子也能學好台語,鄭順聰主動去挖掘資源,找教育部字典、加入臉書社團,還從頭開始學羅馬拼音。
「一開始覺得很困難,這啥物碗糕?全部攏看無!」鄭順聰說一開始學羅馬拼音他也很排斥,漸漸上手後發現這是學母語不可或缺的好工具,靠著這套學習系統,他正式開啟台語寫作之路。
「我去下載了輸入法,學了大概半年,大約克服了九成五的難題,剩下的就是一些比較罕見的音跟入聲字。」包括拼音能力、符號運用及自己的腔調,都影響台語輸入的正確度。鄭順聰笑說,大學時期唸語言學唸到很痛苦,從沒想到回過頭學母語時,竟然發現了樂趣,還主動找語言學的文獻來讀。
如今鄭順聰已經出版多部台語作品,除了《大士爺厚火氣》這類趣味冒險故事,還有描繪漁業文化的繪本《仙化伯的烏金人生》、介紹台語學習方法的《台語好日子:學台語的第一本書》,每一本書都看得出他的用心,讀者很容易就能從閱讀中,找回學母語的成就感和快樂。

圖片來源:梁雁攝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女兒在校學客語、排灣族語,台文作家:台灣的語言我們都應該學
身為台語作家,鄭順聰卻沒有將台灣其他本土語言拒之門外,相反地,他幾乎是帶著全家人一起為台灣話奮鬥,把握任何機會盡量多學一點。
「我大女兒現在五年級,她很早就在學校學客語,後來去參加客語朗讀還得第二名哩!」他引以為傲地談到,當時女兒為了準備比賽,每天回到家就拿著客語稿子努力聽錄音、背誦,熟悉了不少客語詞彙。現在對女兒來說,客語課是她最快樂的一堂課,因為她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我在看客語節目的時候,她還會說,『爸爸,我知影這是啥物意思』,有時候還考我呢!」
而鄭順聰的小女兒雖然沒上客語課,卻因從小在家練得一口流利台語,成為班上同學的台語小老師,甚至連老師都會來請教她。
「多學一種語言,對我們的世界觀會有很大的幫助。」鄭順聰舉例,因著女兒曾在幼兒園學過排灣族語,耳濡目染之下,當他聽到新科歌后阿爆的歌曲《感謝》時,他就能聽懂「maljimalji masalu」是「謝謝」的意思,因此更能體會歌曲的意境和排灣族文化。
對比兩個女兒的例子,母語到底要在學校還是在家學?鄭順聰認為並沒有一定的標準,除了學校正規教育,也可以好好善用身邊的資源。他更在著作《台語好日子:學台語的第一本書》中公開了學習妙方,鼓勵民眾把握生活中道地的母語環境,如市場、小吃攤和計程車;另外像是聽歌、追劇等娛樂,同樣可以邊享受邊學習。
「我太太看了不知道幾次吳慷仁的《出境事務所》,她很多客語就是這樣學會的,還會跟小孩講客語呢!」鄭順聰強調,母語必須要現代化、多討論一些當代價值,才跟得上時代的腳步,「像《出境事務所》講的是『生命』,我覺得這就很好。」
事實上,客家電視台早在 2007 年開始,就將主打之客語戲劇融入更多現代元素,而這幾年其他台劇也跳脫只有八點檔講台語的傳統印象,如獲得今年金鐘獎迷你劇集獎的《俗女養成記》,就用著道地的台語探討人生價值,讓台灣觀眾不僅有感觸,還能隨口引用戲中經典的台語台詞。
鄭順聰進一步指出,許多年輕一代的台灣人學習本土語言,不會只學一種,也更能接受講不同母語的台灣戲劇,而不同族群的年輕戲劇工作者,亦樂於互相展現自己的語言和文化,讓作品交織出豐富的火花。
「他們不會因為自己是客家人或閩南人,就發生語言和族群隔閡,反而認為只要這個東西是好的,他們就願意嘗試。」
如鄭順聰所言,對新世代來說,族群之間的衝突已逐漸淡化,因為「我們都是台灣人啊!這裡的語言,我們都應該學。」
想了解更多嗎?《報橘BuzzOrange》推薦三本實用的台語好書:挩窗去弄險:大士爺厚火氣、仙化伯的烏金人生、台語好日子:學台語的第一本書
推薦閱讀
你來自哪裡?聽你念「柑仔蜜」還是「tomato」丟災!3 個台語詞帶你猜出身地
【世界上最難語言】為什麼台語 40%的字都有兩種唸法?藏書達人為你解析有趣的台語發展史
被主流語言包圍卻屹立不搖,講四川話的眷村和講客家話的村莊,這些「語言孤島」從何而來?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梁雁攝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