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在今天(7/18)上午刊出時代力量秘書長陳惠敏的專訪,內文提及時代力量的數位化策略,包括預計在下半年推出的App、現行的黨員討論機制、時代力量在臉書粉絲頁上的貼文,以及每週用email發給黨員的「一週回顧」電子報。
就在剛剛,《BO》收到了這週(7/10~7/16)的「一週回顧」,在此簡單介紹時代力量的email,並提出一些評論。
整封email分為三個部分:
1、時力一週(Week In NPP)
2、本週精選立委質詢及相關影片
3、最後附上小額捐款按鈕、Line@的QR code 以及其他聯絡資訊
時力一週(Week In NPP)的部分,包括時代力量的活動紀錄、臉書貼文、記者會發言(含影片)、黨團針對重大議題的聲明和質詢,並且在一開始點出當週的重大議題,例如這週是「空污、不當黨產、集會遊行、南海仲裁」。
- 重點清楚,但可再努力喚起讀者的興趣
「時力一週」主要是時代力量黨團和各立委的主張,標題和3-5行的簡述清楚點出重點、說明這些立委到底提了什麼案、針對議題有什麼立場,但欠缺的是議題的「背景脈絡」。
雖然email的受眾是黨員,是高度對時代力量有興趣的族群,但公共議題眾多,雖然「每件事都很重」、「每件事都值得黨員來關心」,但如果能在較冷門的議題上,多加說明「這個議題為何重要」,可能可以提高黨員的興趣,或所謂的「電子報開信率」。
此外,這部分的內容非常多元,但看不出來排序的標準,是時間最近的放前面?還是最有爭議的放前面?還是時代力量想宣傳的事情放前面?或是將立委個人的內容放在前面?
另外,由於這封信的受眾就是黨員,而email又是屬於較封閉的閱讀環境,如果這些email的目的是要拉近跟黨員的距離,那不妨在敘述上提高親切度,增加一些情緒,讓「人味」更重一些。
第二個部分是各立委的質詢影片,點進連結後是連到時代力量的Youtube頻道。
但這部分的內容,比起前一個部分,只有標題,連簡述都省略了。如前面說的,如果能加上更多說明,應可提高收件者的興趣。
email的最後,理所當然的有 call to action (呼籲行動/喚起行動)的按鈕,對於政黨來說,最期待黨員的行動當然還是捐款。
- 這是黨跟黨員的私密空間,可以增加更多人味
整封email讀下來,缺乏的還是「人味」,無論是前面提到的,在描述立委的提案、主張和質詢內容時,可以增加更多情緒性的元素,或是就整封email來說,可以增加類似「黨主席的話」,讓內容不只是「工作進度報告」而已。
如果怕黨主席或大頭們太忙,讓國會助理或黨部和黨團的黨工寫下簡單的工作日誌,則也能讓黨員進一步認識「時代力量到底是什麼樣的團隊」。
- 數位工具更大的優勢,在於讓黨員有更多的互動參與
如同陳惠敏在專訪內說的,時代力量期待黨員有更積極的參與,那email或許也能開闢「黨員投稿」的專區,讓黨員能夠在這個平台上有橫向連結、互相認識,進而增加向心力。
除了「黨員投稿」之外,時代力量也能透過這封email喚起除了捐款以外的更多行動。
例如「到偷按王金平表決器的國民黨立委廖國棟表示抗議。」甚至提供簡單版本的內容,讓社會大眾能直接公開看到這些抗議內容就是來自「時代力量網軍」,一方面是政治施壓,另一方面則是直接公開的「展示軍力」。如果內容是有道理的,被扣上「時代力量網軍」又何妨?
圖片來源:Freddy
或是,當時代力量面臨自己的案子排不上議程的困境時,也能請求黨員在線上聲援,要求程序委員會或特定委員會的召委排進議程。
又或是,時代力量需要主動炒議題的時候,這群黨員是最有機會成為「第一批」參與者的,具體的方式可以是最簡單的提供「臉書大頭貼工具」,至於其他玩法,相信時代力量的黨工們還有更多的創意,重點是要認識到這群黨員是「最容易採取行動表示支持」的族群。
當然,這些「對外」的動作都是「政治動作」,技術上可行,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政治考量」。
圖片來源:Billy Liu
- 5席小黨必須打好「團體戰」
最後,不管是發給黨員的「一週回顧」email,或時代力量平時在立法院和臉書上的表現,時代力量作為一個5席的小黨,很清楚地意識到「團體戰」的重要性。這是其他政黨沒有出現的現象。
至於,作為一個「團體」還能做哪些事情?也許黨工們可以多參考其他偶像團體的溝通策略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