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家庭背景,在大學畢業前就進入國會服務,接著成為前民進黨立委李文忠的國會辦公室主任,在 2000 年民進黨首次執政後,吳思瑤前往行政院長游錫堃辦公室,擔任機要參議,主責「府、院、黨、黨團」的溝通協調。2006 年,吳思瑤進入台北市議會。
十年後的現在,再從市議會走進國會,並在這次選舉打敗在當地已連任七屆立委的丁守中。
在北投蹲了 10 年,再加上這次的「勢」,讓受到許多文化界、建築界人士支持的吳思瑤順利當選,她的當選感言提到,「我的勝利,是新政治的勝利,是弱勢議題的勝利。」
從二戰結束以來,台灣社會在戒嚴時期無法在政治上得到成就,因此長期瀰漫著「拼經濟」的氛圍,重視物質需求,而忽略精神與文化層次,這樣的「市場需求」同樣反映在長期以來的政府政策重點,以及各專業領域的政治人物比例。
選前,民進黨提出的以專業為導向的不分區立委名單,排名第一的是食安專家吳焜裕,其後也有關注長照、勞工的專業人士,「但關切文化的反而沒有」,吳思瑤引用支持者的說法,「我是文化界不可或缺的一席。」
在訪談結束的一週後,吳思瑤立刻回應文化界與社會的期待,在今天(3/4)的總質詢上,向行政院長張善政與文化部長洪孟啟提出要求,台灣應比照英國 V&A 博物館以藝術方式紀錄社會運動,策劃 318 學運的歷史物件展覽。
- 520 新政府上任前:須先清理戰場
過了十幾年,以立委之姿重返國會,吳思瑤說她「還在找回手感」。
民進黨團分配各立委在哪個委員會的規則,是採積分制,具體標準包括任期、在該委員會待的時間等等,「我是菜鳥,積分是 0」,但由於教育文化委員會屬於較冷門的委員會,因此吳思瑤順利進入她自己的第一志願。
在選前,還在擔任台北市議員的吳思瑤就提到,有很多文化議題或是地方議題,不是市議員能處理的,所以她認為自己必須進入國會,才能完成目標。
然而,行政部門如此龐大,立法院只有 113 位立法委員,像吳思瑤這樣的區域立委,總共也只有 5 位國會助理加上 5 位地方服務處的助理。即使想做的事情很多,但吳思瑤也承認,在資源限制以及外部局勢的條件下,必須一步一步來。
在 520 新政府上任之前,吳思瑤認為在這段過渡期間,「長程的政策還無法處理,現在的首要之務是清理戰場」,例如擋下教育部提出的「後頂大時代」計畫,吳思瑤解釋,看守內閣不該做跨年度的預算編列,「而且這不只跨 1 個年度,是從 2017 年到 2022 年的 5 年 1000 億」,她主張,應該等新政府上台後,再重新盤點以及分配教育資源。
至於 520 之後的長程規劃,甫上任一個月的吳思瑤也已經開始與各界討論,「昨天(2/24)藝文界的朋友就來拜訪,討論未來的文化預算應該要達到怎樣的水平」,除了提高總預算,她也批評現行的補助機制不夠公開透明,「有太多買辦,讓文化資源很不均衡。」
除了在中央層次提高文化資源,吳思瑤也強調要盤點各地的資源,例如跟各縣市政府討論,各地有多少可作為藝文用途的閒置空間,「但不是要浮誇的蓋很多文化館舍,而且還要檢討各設施的定位。」
- 助理不夠、不是專家、還要在地方跑攤,國會需要民間的專業意見
國會辦公室只有 5 位助理,但卻要負責盤點整個國家的文化資源,即使是吳思瑤選區的「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eco-museum)」,她都認為需要花上數年才能完成。
在現行選制下,市議員是複數選區(即一個選區會選出數位市議員),但立委是單一選區(即一個選區只會選出位立法委員),「單一選區的制度會讓立委 local 化」,這對於剛從市議員變成立委吳思瑤非常有感。過去同黨的立委可以分配、輪流在選區跑攤,但現在整個選區都是自己的責任區,如何在國會問政與地方服務取得平衡,是立委團隊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即使吳思瑤被認為是「文化界不可或缺的一席」,但她也承認,除了少數幾位不分區立委,沒有哪個立委真的是在某個領域專業到極致」,像吳思瑤這樣的區域立委,就必須與公民團體合作,「由下而上的凝聚共識,有實際操作的必要,也是我的政治信仰。」吳思瑤說,「公民參與,不是口號,也不是花瓶。如果真的要做,就要建立制度。」
吳思瑤在市議會期間協助台北市長柯文哲研擬《公共工程自治條例》,「在全台灣是 pioneer,未來中央也會需要類似的法規」,接著,她再更具體的說明之前在市議會的經驗:
現在的法規欠缺人民參與公共工程的必要要求事項,例如應該舉辦幾次公聽會、區域型團體公聽會、專業團體公聽會,這些都沒寫清楚,有的只是辦說明會,甚至說明會根本沒有紀錄。
應該更明確的規範,什麼樣的工程、多大的工程,應該要辦幾次公民論壇,而且公民參與不是只有前端決策,例如決定要不要蓋,還包括工程設計、發包、施工、監工方式等執行過程,以及使用階段如驗收和場館營運等等,每個階段都有公民參與的可能。
- 高效率、可被評鑑、公開透明、需要媒體曝光——立委到底要怎麼做?
立法院在 2/19 正式開議,身為新科立委的吳思瑤說,「最近一直在簽其他委員送來的法案,但其實最後到委員會都會併案審查,傳真機這樣傳來傳去,也是浪費社會資源」,並批評了一下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現行「重視量化指標」的評鑑方式,讓立法委員都在拚「提案數」。
基於社會期待,也因為政治人物需要曝光,無論是友黨或同黨的立委近期皆積極提案,但也引起一些爭議,吳思瑤說,「政治人物無法自外於輿論市場,也需要自己去跟人民溝通,但還是應該正面看待各委員求表現這件事」。
然而,這對她來說卻不算是個問題,「我們是要去做一堆人關心的事,還是要做自己相信是重要、而且的確對社會是重要的事?」
圖:TVBS 記者前來採訪吳思瑤,詢問她對於同黨立委高志鵬提案廢除國父遺像的意見
社會期待立法院的議事效率提升,但也必須堅持公開透明、接受人民監督的精神,吳思瑤從實務的角度解釋「黨團協商開放直播」將面臨的困境,「政治工作者看到有相機就起乩了!該講的事情就不會講,或是就講媒體想聽的。」她認為協商要公開透明,但需不需要「即時」則可以再討論。
她認為,要提升立法院的專業性,更重要的是建立「委員會中心主義」,減少黨團協商的機會,同時要建立委員會的資深制。至於聽證權與調查權,身為民進黨團「國會改革小組」 41 名成員其中一位的她,則認為尚待討論。18 歲公民權則因為涉及修憲,因此也必須稍晚才能處理。
- 完全執政+13 個縣市,民進黨史上最大執政團隊
對吳思瑤來說,除了自己想要推動的事情,人民對於這次新國會與新政府的期待,更是壓力來源,然而,民進黨除了取得中央的執政權力、在國會獨自過半,還在 13 個縣市執政,龐大的黨政機器,在溝通、協調與合作上,都是全新的挑戰。
68+1 個委員,這是民進黨有史以來最大的黨團,一人一張嘴,光是意見整合就是挑戰!
像前幾天選委員會時,就看到事事樣樣都要協調。社會期待民進黨的不分區名單,你不能讓吳焜裕跑去國防委員會,但再加上陳曼麗跟吳玉琴,就已經在熱門的社福衛環委員會佔了一半,區域立委問政的空間就會被壓縮。
而且這次民進黨在北、中、南、東都有立委,有些地方首長也會請立委加入特定的委員會。
除了國會內部,關於府、院、黨、黨團四方之間的協調,即使吳思瑤曾在行政院負責這項工作,在她看來,這依舊是項挑戰,而且她也承認,在 520 之後,執政黨委員的問政空間會被壓縮,「民進黨在野性格久了,批評容易,但要扮演忠誠的執政黨、要更穩健,沒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