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企業,麥肯錫公司(英語:McKinsey & Company,簡稱麥肯錫)創立於芝加哥,營運重點是為企業或政府的高層幹部獻策、針對龐雜的經營問題給予適當的解決方案,有「顧問界的高盛」之稱。在這個號稱第一個真正全球化的企業裡面工作過,就如同有一張麥肯錫給予的「畢業證書」,讓員工的價值瞬間番倍。

「能力」是什麼?「才能」又是什麼?有人從小就過目不忘,有人棋琴書畫技藝超群,很多人天生就具有高度能力和卓越才能,這是不爭的事實。

麥肯錫每十個員工就有一個是聰明絕頂,不是擁有頂尖的數學能力,就是在物理學方面有絕佳的表現。他們的才能令人瞠目結舌,一般人對他們根本不足以造成威脅。無論我們再怎麼努力,都不可能超越他們。

然而有趣的是,這十分之一的「高手」,做事也並非事事順心。雖然他們才能出眾,卻也有無法盡情發揮所長,或因能力太好而在人際關係吃鱉的時候。

一般都認為國際企業和外商「人事評鑑只看能力高低」、「企業文化重理不重情」,但事實並非如此。

他們的確有「重理」的一面,但工作時仍摻有個人情緒。比方像是有自己中意的合作對象,在考慮合作對象時,雖然 A 的能力較強,但私心還是比較想和 B 合作;組長在挑選組員時,也傾向選擇與自己合得來的人。這一點和我們並沒有差別。

雖說沒有什麼比「能力」更重要,但事業成功並不是實務能力強的人的專利。

想要達成目標有很多路可以走,有人靠自己的優異天資,也有人靠團隊的同心協力。只要最後能交出漂亮的成績單,過程並不重要。

麥肯錫在進行企劃案時,會先選出數名成員,並在成員定案後齊聚一堂開第一次會議,讓每個人在會上交代自己的工作習慣。

有個同事說:「我是晨型人,每天早上七點就開始工作,相對的,下午四點你就要讓我回家。」另一個同事說:「公事聯絡請用電子郵件,電話會打擾我工作,請盡量不要打電話給我。」其中甚至還有人這麼說:「我在家工作比較順手,基本上不會進辦公室。」

這些對我來說真是語出驚人,但在麥肯錫這個舞台卻是如此理所當然。大家互相認同各自的工作習慣,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然而相對的,分配到的工作一定要做出成績來。

麥肯錫菁英也有吃鱉的時候

也因為這個緣故,麥肯錫完全沒有「人情加班」的問題。他們不會因為上司還沒走就不敢下班,也不會因為同事還在工作就不好意思先回家。要比喻的話,麥肯錫員工就像是一個個獨立的細胞,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而這些細胞集合起來就成為生命體──工作。

不過,麥肯錫文化並不等於美國職場文化,這一套在政府機關可就行不通了。即使是美國,政府機關人員也是每天早上按時上班、在固定的時間用午餐。

美國人雖然沒有日本人送夏季禮品、年終禮品的文化,外商卻也有類似的習慣。外商的員工為了討好上司,常得帶著紅酒趕往上司太太的慶生會。雖然日本人的送禮文化受到相當多的批判,但就這點而言,日本要比美國輕鬆多了不是嗎?因為我們只要在固定時節送禮就好,不必一一記住每位上司的老婆、小孩的生日。

說到政府機構,我本身和政府部門也有工作上的往來,所以很清楚公務員和民間企業做法上的差異。

公家機關的最高準則就是「一切依協議辦理」,他們很在意一些民間企業不會注意到的小細節,事事都得照遊戲規則走,不能出一絲一毫的差錯。我認為這也是一種特別的才能,很多公務員在這方面擁有非常卓越的能力。

麥肯錫和公家機關是兩個完全相反的世界。在麥肯錫做得嚇嚇叫的人,在公家機關卻很難獲得好評,畢竟公家機關絕對不可能接受「我要在家工作」這種要求。不過,麥肯錫當中卻有很多公家機關出身的人,運用過往的經驗,在麥肯錫大顯身手。

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那就去發掘自己喜好!

因此,舞台不同,能力、才能的高低評價也會有所不同。即使得不到現在這家公司的青睞,也不代表你能力不足。

再怎麼「勤」,也有無法彌補的「拙」。對數學厭惡至極、一竅不通的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勝過數學高手。若把兩者放在同一個舞台上用數學拚輸贏,前者要贏過後者比登天還難。

但是,換個環境往往就能找到新的活路。如果你對數學一竅不通,卻對國文游刃有餘,那麼只要離開數學的舞台,尋找國文的舞台即可。有人苦於經商,卻也有人以經商為天職,做得有聲有色;有人喜歡當會計,也有人喜歡當公關。我們的首要之務,就是尋找可以讓自己發光發熱的舞台。

常聽人說自己沒用、無能,但人真有可能一無是處嗎?就算沒有能力和才能,也一定有喜歡的事和討厭的事,或是有想從事的工作。

請你檢視自己的思緒,喜歡什麼?想做什麼?「喜歡」也是一種才能,我接觸過的一流人士都打從心裡喜歡自己的工作。那些職場上的佼佼者,喜歡自己工作的心情絕不亞於任何人。對自己工作滿口抱怨卻做得有聲有色的人?我還真的沒碰過。

外面你沒聽過的公司多如牛毛,世界上的職業多如繁星。現在你所屬的公司、你所屬的部門、你所從事的工作,並不代表你的一切。

話雖如此,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為了從事自己有興趣的工作而應徵別家公司、申請調職,是無法打破現況的。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認真面對手頭上的工作」。

如果確定這份工作真的不適合自己,再離開也不遲──請你抱持這樣的態度,再一次認真處理手上的這份工作。在努力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從未注意到的能力。說得難聽一些,如果你從未認真面對過現在這份工作,怎麼可能找得到適合自己的舞台?

now

(本文為《平安文化》授權刊載,作者:富坂美織   書名:我在哈佛、麥肯錫學到的一流工作術:為什麼他們會這麼優秀?那些舉世公認的一流菁英,究竟是怎麼思考、怎麼工作的呢?圖片來源:karthikpasupathy,CClicense 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

創業熱潮後的隱憂:年輕人有才華卻放不下身段,逐漸在單打獨鬥的日子中凋零

職場專家提醒你!10 個千萬別出現在辦公室裡的日常發言

給管理階層的閱讀三招》按需求、準備清單、速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