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3730479_e04576670a_z

文 / 嚴長壽

每隔一段時期,社會上就會交替出現一些熱門職業,成為大眾目光的焦點、追逐的方向,例如:之前火紅的「科技新貴」,或台灣早期俗諺:「要賺錢,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現在醫生還是很熱門,但很多醫學生不再選擇辛苦的、可能隨時挨告的外科)。

過去幾年,則是因為經濟衰退等各種原因,許多父母的不安全感加重,要求孩子全力謀取公職,不管合不合適,先捧到一個「鐵飯碗」再說。

我曾認識一位年輕人,他有一份還算有意義的工作,但當他有了固定的女朋友,由於女友及其家長都是公務員,準丈母娘為了女兒的終身保障,要求他也必須考上公務員,才放心將女兒嫁給他。

曾幾何時,公務員變成新的安全標章、年輕人逃避風險的避風港,甚至是金龜婿的必要條件?因此,這幾年來,高普考人數屢屢創下新高。二○○九年,受金融海嘯及經濟不景氣影響,失業人口增加,高普考報名人數暴增到十二萬人之多。

即使後來,景氣逐漸復甦,失業率下降,高普考報名人數仍不減反增,多達十三萬人報考,破了十年以來的紀錄,考公職儼然成為年輕人的「全民運動」。雖然,近年來報考公職似有退燒之勢,但仍是許多追求安穩生活的父母及其子女職業首選。可是另一方面,公務員的社會形象與職業尊嚴也節節滑落,今非昔比。

曾經,在我成長的四、 五○年代,老師、警察和軍校,是貧窮子弟與原住民的脫貧機會,很多軍人子弟進軍校,出身眷村和農村的年輕人則走公務體系,當公務員或職業軍人。

但是,這幾年來,我們可以看見,各種背景出身的人都來搶鐵飯碗,不僅高普考和特考搶破頭,甚至警校、軍校招生也僧多粥少,軍公教鐵飯碗前所未有地「珍貴」,因此我們看到成批的年輕人,將鐵飯碗當成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事,一次考不上,再考第二次、第三次,補習再補習,將生命消耗在不斷重複的考試中。

很多碩、博士生,也加入考公職的龐大陣容,因為擁有高學歷,對於職等升遷加分有幫助。這樣,我們如何期待抱持這種觀念進入公職、掌握國家資源的人,會有責任心和使命感,為國家永續未來設想呢?

Skulduggery Pleasant by Derek Landy

 

 

(本文為《天下文化》授權刊載,作者:嚴長壽 書名:教育應該不一樣圖片來源:Leland Francisco,CClicense 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

從老師嫌學生字醜、罰寫學生髒話新聞,這位老師短評出台灣的教育問題:

台灣的教育很有事》若不擺脫「排名迷思」的功利主義,台灣再怎麼教改都沒有用

台灣經濟為什麼沒有起色?因為我們還在讓孩子穿制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