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編譯/白之衡

「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是一句老生常談的俗諺,意義近似我們常說的「人不可貌相」。試想,如果書和人一樣擁有情緒,能夠分辨出人的喜惡,發現你在打開它之前就已經對它的封面做了評斷,那麼書會作何心情呢?

荷蘭藝術工作室 Moore 的藝術家畢爾施泰克(Thijs Biersteker)就以此為概念,為 2015 年度的「荷蘭藝術總監俱樂部」(Art Directors Club Netherlands)設計了一款能夠從人的表情判斷喜惡的書封,讓書來決定它是否願意讓你讀,而不是你願不願意讀它。

畢爾施泰克在書封上裝設了一個小型攝影機、一款臉部偵測軟體、一面螢幕以及用晶片控制的書栓,當人將臉部靠近封面時,攝影機會自動偵測人的表情,而你必須盡可能地保持臉部情緒上的「中性」(neutral),不可顯露過度的情緒,比如露齒而笑、皺眉頭等,否則書栓將無動於衷。

只要你維持表情一貫中立,那麼螢幕上的臉將轉為綠色,書栓也應聲而開,代表你已經通過封面的考驗了,你是一個不帶事先判斷的讀者。

「一本充滿偉大創作的書都是事先被人判斷過再給予讚譽的,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創造一個只有在你靠近它時不帶判斷才能解鎖的封面。」畢爾施泰克在概念網站上寫道。

「我的目標就是要打造一款封面,不但有人性而且還具有相當可親的高科技。」他說,「我時常擔心我的懷疑心態和(事先下好的)判斷力會阻礙我從某事物中得到驚喜。判斷力不應該阻礙初次遇見某種事物的那種無止盡的熱情。」

不過這款將在荷蘭藝術總監俱樂部上亮相的書封,還只是原型,畢竟它判斷情緒的能力目前看來還算陽春,從示範影片中看來,只要人維持一張無表情的撲克臉,就可以輕易騙過書封。

然而畢爾施泰克打造這款書封的概念,也是想提醒讀者在選擇書時回到本質──內容的好壞──讓讀者下次在書店瀏覽新書時,不要因為封面美醜而先存有了偏見,否則可能因此錯過了一本好書,或者誤買了一本內容其實不如外表美麗的書。這樣的概念,或許也可以延伸到人生中買書之外的其他事吧。

延伸閱讀:

非洲書的封面怎麼都是這棵樹?書封設計能不能有點創意?

大潮流再思考:紙本不可割,慢速不可棄

語言癌擴及出版業,落落長的書名還硬加副標誰想買?

(本文經 Readmoo 授權刊登,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