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雖世界各國的經濟情況多較金融海嘯時,已有相當的復甦,但各國政府對於失業率,尤其是年輕人失業的問題,無不一個頭兩個大。
從西非的茉莉花革命到紐約佔領華爾街的運動,回到台灣的太陽花學運以及香港的佔中運動,全部都是對於明天感到徬徨的年輕人,透過網路社群號召走上街頭,試著向國家討回原本屬於這個年紀應有的希望與未來。
於是本文藉由美國的就業市場的走向,帶領讀者去了解失業率背後所隱含的意義及問題,進而反思對於台灣失業問題的下一步該如何走。
過去十五年內,在美國每個年齡層未就業的比例隨著時間持變動中。青少年相較以往,不工作的比例大大的降低了,而老年人口的退休年齡卻也在緩步上升中,正值就業年紀的壯年人口雖然就業率有微幅的變動,但總體來說仍是就業市場上最重要的族群。
1960 年代,介於 25 到 54 歲間的壯年男性人口,幾乎全部投注於就業人口中,僅有百分之五的男性屬於失業的狀態。然而到了 2000 年,失業人口的比率翻了一倍來到百分之十一,而今年,最新的數據則為百分之十六。(編按:在此的失業率已排除服刑以及服役中的男性人口數)
誠然,2000 年的經濟情況遠比現今好的多,當時的官方失業率也比現在的數據要低,但官方失業率的提升僅能解釋,為什麼現今男性未進入職場工作的比率正在攀升的部分原因。
至於其他未就業的人口,則是未在工作且無意尋找工作的人口所組成。每個月人口統計局會根據這些數據進行調查並發佈。其中,未就業的人口主要由以下幾類組成:
- 就學人口
有近十三個百分點的青壯年非就業人口比例的增加,落在就學這個項目中。而此項非就業人口比例的上升,反映出更多的男性願意接受更高的教育。據統計,男性擁有高中學歷的比例從 2000 年至今已成長五個百分點,而擁有更高學歷的人在就業市場上具有更高的競爭力以及較好的收入。
- 家庭煮夫
雖然目前整體來說,家庭煮夫的比例仍屬稀少,不過相較於 2000 年的數據已經大幅成長了一倍。
- 殘障人士
約有五分之一的新非就業人口表示,其未能就業是因為出於某些原因而失去工作能力,而此類比例在五十歲以上的男性人口中有較明顯的上升。根據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的經濟學家所做的分析顯示,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壯年失能人口願意重返職場工作。
- 退休人口
壯年就業人口中,提早退休的比例較 2000 年略有微幅成長。相形之下,五十五歲以上延後退休的人口卻急遽的增加。推測其原因,應與傳統退休金計畫的縮水,且隨著教育程度的提升,勞力工作的供給持續下滑有關。
因為教育程度的提升,連帶擁有較高學歷的人不願屈就於勞力密集的工作之中,使得原本從事這些勞力工作的人口比須延後其退休年齡。
從社會保險津貼請領的退休年齡逐步上升,便可應驗此一現象。有些國家針對此問題推出政策希望高齡的就業人口可以盡快退休,避免「排擠」到年輕人口的工作機會。
但一項跨國的研究顯示,事實上「排擠」的效應從未發生過,當更多老年人口持續工作獲得收入,他們的收入便會轉化為消費,進而創造出更多的就業人口給年輕人。
然而,即便如此,近年來美國高齡就業人口比率的攀生,卻仍未見有足夠的就業市場需求因應產生,使年輕人們有更多工作的機會。
延伸閱讀:當年輕人被擠壓到就業市場邊緣,「存錢」二字等於天方夜譚
(資料來源:the New York Times;圖片來源: Tax Credits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