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高等教育面臨許多困境,不單是少子化下對於大專院校生源的衝擊,也包含了學雜費凍漲對於教學品質的影響,也是對弱勢家庭就學管道的限縮。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英國,因此我們試著瞭解英國高等教育現今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其所提出的應對方案,反思台灣高等教育的下一步該往何處。

  • 英國的高等教育學雜費和助學貸款制度是世界最差的?

跨黨派代表所組成的高等教育委員會,針對英國高等教育現況進行檢視的報告書在本週出爐。該份報告書中提出警訊,認為英國現今的高等教育學雜費以及助學貸款制度是世界最差的,並且該制度不具永續性,可能無法應付將來的需求。同時,英國政府投入了大量的預算卻得到相當有限的成效;即便部分助學貸款已經被一筆勾銷,但學生們仍感覺到他們的負擔更加沈重了;而大學們則被認為捲進了更多的學雜費用,但同時源於政府的補助正在被縮減,而學雜費收入的成長也無法趕上物價的漲幅。

  • 教改議題要被重視,否則全民都會是輸家

「我們的國家正在建立一個大家都是輸家,且無法永續下去的高等教育體系。」

這份報告的主要作者,一位資深的前內政官員,Ruth Thompson 認為,關於高等教育改革的議題應該受到正視,她表示「如果大家都忽視思辨下一步該如何走的重要性,並且認為沒有任何事情需要去做改變時,對於這樣的現象我們應該感到憂心的。」

  •  英國教育的永續性,來自畢業生的納稅

這份檢討報告,恰巧出現在英國政府拒絕了商業發展委員會,針對英國學生貸款體制進行立即性檢視的請求後,該委員會認為從國家的財政能力來看,英國正逐漸走向一個臨界點。然而對此,英國政府回應「英國的高教體系並無立即性的壓力」,並且引述了 OECD 將英國列為歐洲第一個建立永續性高等教育體制的國家的說法做支持。

OECD 教育政策的特別顧問,Andreas Schleicher 表示,歐洲很多國家的政府最終只能和日益低下的教育品質妥協,並且限縮了入學的途徑,因為這些國家未能投入足夠的預算在教育發展上,卻又不允許大學調漲學雜費。但在同時,卻允許教育機構收取更高的學雜費,加重了多數家庭的重擔,倚賴商業性貸款,而這些風險最終卻使有錢人受惠最多。

相反的,英國政府透過有條件結合收入的貸款以及視個人經濟情況的補助,克服了這些難題。對於憂慮風險可能轉嫁到政府身上,他表示,因為那些畢業後進入職場的學生身上所課徵的所得稅額,是那些就學貸款可能造成呆帳的數倍,而這也是為什麼他認為英國政府所採行的是一個永續性且可以共創雙贏的制度

  • 欠夠久就一筆勾銷的學貸,是國家財政的隱憂

Thompson 認為,雖然高等教育委員會亦認同英國現行的高等教育基金系統尚足以維持運作,但放眼未來五年卻仍有相當的憂慮存在,這是一個我們過去從未思考過的領域,如果我們持續忽視它的存在,那麼我們終將遇上大麻煩的。而其中,最大的憂慮在於大量學貸衍生的債務進到這個基金系統中,因為現行的制度過了三十年後,所有的助學貸款便能一筆勾銷。而另一項隱憂,則源於 2044 年前,國家預計將背負高達 3300 億歐元的債務,其中部份原因即是無法有效地收回貸款,因此高教委員會希望大學們可以追蹤那些無法償還貸款的學生,並且在 2016 年前提出回收貸款的時程表。

  • 高等教育體系的運作不是消費產品,不能用市場邏輯來想

同時,報告書中提到了財務風險,亦即國家試圖引介市場力量進入一個並非以市場模式運作的部門。然而高等教育體系的運作,並非一項消費產品,爭點在於是否能夠仰賴運用在消費產品的市場機制介入其中,而我們並不認同這樣是適合的,委員會在報告書中明確表示這樣的立場。

  • 課徵畢業稅、調降學雜費額度、除去學雜費上限,用不同方法嘗試解決

雖然目前三個主要政黨的高教政策均尚未明確,但在這份報告書中已提出數個可行的方案,包括課徵畢業稅,或較受到工黨所支持,調降 6000 歐元的學雜費額度,收取其他不同費用,以及除去學雜費上限等。雖然此份報告書強調政府必須要做出改革措施,並且亦提出了數個可能的方案,然而卻未闡明較為支持哪一個解決方法,僅表示任何決定均須經由政治性的判斷。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圖片來源:Tanya Nagar,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