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sakamainichi-earthquakepictorialedition-1923-page9-crop

1923 年 9 月 1 日上午十一點五十八分,一場大地震襲擊了東京地區。地震震央距離東京約八十公里處,震度高達芮氏規模七點九。

地震在日本,原本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可是首都地區稠密的人口,讓 1923 年的這場地震,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災難。都市內的建築大量倒塌,東京陷入一片火海。都市中的木造建築物,讓火勢不斷的蔓延,就這樣延燒了兩天兩夜。屬於政府機關的警視廳(警政署)、大藏省(財政部),還有日本最古老的新橋火車站,都逃不過無情的大火。東京帝國大學(今天東京大學)圖書館中的七十多萬冊藏書,也大多付之一炬。為了躲避不知何時停止的餘震與火災,東京的上野公園內湧進了五十萬人。

這場災難中,估計有數十萬戶的房屋全毀,超過九萬人死亡。

Ryounkaku

因為震災的關係,淺草不遠處一座公園的池塘中,漂浮著許多屍體,都是在附近風化區工作的娼妓。最淒慘的場景,出現在東京本所區(今天墨田區)的一個避難所內。這裡原本是陸軍的服裝工廠,後來工廠搬家,廠址成了空地,因而在震災期間被當成了避難所。想不到一場突如其來的旋風,將大火吹向了空地,難民們來不及躲避,隨身的行李助長著烈燄,有些人直接被火燒死,還有些人則是在煙霧瀰漫中,因氧氣不足窒息而喪命,現場留下了三萬八千多具遺體。

大地震不僅對東京地區造成史無前例的破壞,也搖動了日本的人心。社會中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流言,有人說海嘯隨時會出現,有人說更大的地震還要再來,甚至有人說富士山即將爆發。

日本軍方內部有人提議準備遷都,而且可以考慮搬到朝鮮半島上,因為就自然環境而言,東京非常可能再次遭遇同樣的災難。

Shimpei_Gotō_2

人們的不安和恐懼,最後化成了排外的情緒,指向了居住在日本的韓國人(當時韓國已經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朝鮮)。有傳言他們趁著地震的混亂,在井水裡頭下毒,而且準備在各地引爆炸彈。流言隨著未經查證的新聞報導傳開,韓國人很快就成為獵殺的對象,許多無辜的人變成了這場大地震意外的受害者。

地震留下了一個殘破的帝國首都,該如何清理這個局面,成為日本政府的難題。最後接下這個任務的,是曾經擔任殖民地台灣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

話說 1906 年結束在台灣總督府八年工作的後藤新平,回到日本之後官運亨通,一路高昇。先是被調派到中國東北的滿州擔任南滿州鐵路總裁。這個職位跟表面上看來不太一樣,他要負責的不只是鐵路事業,而是要以鐵路為名,實行日本在滿州地區的勢力擴張,準備進一步的殖民事業。

後藤新平不但把在台灣採行的政策邏輯搬到了滿州,連在台北共事的下屬也一同帶去。他花了很多力氣建設滿州的都市,特別是大連與長春,同時對地方展開了鉅細靡遺的調查,以便施行他信奉的「生物學統治」,也就是:比目魚是比目魚,鯛魚是鯛魚,兩者的構造不同,統治的方式也應該不同。

在滿州沒有幾年,後藤新平又被調回了日本國內,進入內閣擔任遞信大臣(相當於交通部長),此後又陸續擔任內務大臣(內政部長)與外務大臣(外交部長)。1920 年,他接任了東京市長一職。1923 年大地震發生前的幾個月,他才剛剛卸任。

當年不過是名古屋地方一個小醫生的後藤新平,如今已經是日本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

p05L1

在地震發生過後,後藤新平被新任的首相緊急被找了回來。他以內務大臣的身分,肩負起重建帝國首都的任務。他很快地訂下了四個重建的準則:

一、絕不遷都。

二、要求三十億日圓的重建經費。

三、採用歐美最新的都市計畫,建造一個相應的新首都。

四、為了採行新的都市計畫,對於地主將採取強硬的態度。

從這四點中,不難看出後藤新平對於東京命運的想像。他不想要放棄東京,但是也不想要只是「重建」一座舊的城市。他要趁著災難給予的機會,創造出一個屬於未來的首都。

後藤新平能在短時間內擬出重建方針,靠的絕非個人的聰明才智。當年還是東京市長的他,就曾經想過要大刀闊斧地推行都市更新,所以身旁早就聚集了一批專家。他甚至邀請來自美國的歷史學兼政治學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畢爾德(Charles A. Beard)擔任顧問。可惜最後因為經費不足,加上地主的反對等種種原因,計畫未能成功。不過當時的構想,為這一次震災重建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後藤新平的構想,獲得了其他內閣成員的同意。唯一的問題是,三十億元重建經費,實在是個不小的數字。當時日本全國一年的預算還不超過十五億日元,怎麼可能一口氣就拿出三十億呢?結果受到外界的嘲諷,認為後藤不切實際,隨口吹牛,獅子大開口。

不過,後藤新平還有更瘋狂的想法。他進一步對內閣提出了三項更具體的實踐計畫:

第一、要設立一個特別的機關來負責重建計畫;

第二,復興的財源原則上來自國家經費,但要同時透過內外債,確保足夠的資金;

第三,要藉由發行公債,將受災的土地全數買下,以便之後重建的推行。

這三項計畫中的最後一項,預計要花費高達五十億日圓的資金,比三十億還多出二十億。可想而知,這樣計畫遭到內閣其他成員的否決。

雖然如此,專職重建的機關「帝都復興院」倒是如後藤新平所願,順利成立,由他親自職掌。他找來的信任的心腹擔任幹部,同時再次請來美國顧問畢爾德,協助擘畫東京復興的藍圖。

雄心萬丈的後藤新平,與帝國復興院的其他成員合作提出了兩種重建方案。只是,兩個案子送到國會,卻受到了議員的猛烈批評。後藤新平原本提出的第一期預算,但在審查的過程中一路遭到刪減。後藤新平認為這是有心人在玩弄政治,扯他後腿,多年之後他講起此事,仍是感到忿忿不平。但無論如何,重建的計畫是不得不為之縮小了。

Metropolitan_Police_Office_after_Kanto_Earthquake

大地震發生前的十年,日本的經濟正在快速地起飛。

1914 年的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大戰奪走了一千多萬人的生命,也讓歐洲的對外貿易,包括原料和加工產品的出口,都遭受到嚴重的衝擊。但大戰期間的日本,卻迎接了前所未有的好景氣。日本的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因為戰爭物資需求,突飛猛進地成長。日本整體的產業,也在戰爭期間經歷重要的轉型,在戰後逐漸能夠自給自足。

在第一次大戰開打前,日本已經和英國結為軍事同盟。因此,戰爭爆發後,它也跟著向德國宣戰,並在青島與德軍打了一仗,獲得勝利。戰爭結束後,列名戰勝國的日本,不但從德國手中獲得了南洋群島,一時之間更彷彿可以躋身國際列強──就算其他的歐洲人心理未必這麼想。

Narikin_Eiga_Jidai

也是在一次大戰後,日本社會中出現了許多新的富豪。因為經濟好轉,人們說,只要做對的投資,就彷彿點石成金,身價可以一夕之間翻轉數倍。至於一般的上班族──今天在仍然到處可見、穿著白襯衫黑西裝的薪水男(salaryman)──也在這段時間快速增加,白領階級開始成為了社會的中流砥柱。

不只如此,許多原本待在家裡的女性,在此時開始走出家門,投入就業市場。她們擔任教師、百貨公司店員、車掌小姐、接線生或是護士。還有些人進入紡織工廠,成為女工。不過按照當時的規定,一天是兩班制,每個女工必須工作十二、甚至十四個鐘頭,是很辛苦的工作。

隨著一般人富裕起來,都市裡有些閒錢的人開始增加,各種新式的消費娛樂也蓬勃發展了起來,帶有西方風味的東西尤其受到歡迎。當時在東京街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咖啡廳;除了咖啡外,人們也開始懂得享用洋風料理,最風行的三大餐點,是咖哩飯、可樂餅,和豬排飯;最流行的飲料,則是 1919 年剛剛誕生的可爾必斯。我們熟悉的百貨公司,如高島屋,三越百貨,也是在此時開始成形。

換句話說,在地震襲擊東京之前,這座帝國首都已經是一座熱鬧而繁榮的大城市。

ImageFilter v6.3ÿ

負責重建的後藤新平,原本想把趁著震災的機會,把東京的基礎建設徹底翻新,包括沒有被地震摧毀的地區,讓東京全面升級。不過,由於預算被刪減,計畫也只好先集中在受災最嚴重的區域。

在這些地方,後藤新平與他的團隊重新規劃了土地利用的方式,還有交通路線的設計,拓寬了許多原本狹窄的小街道,並且開始鋪設連結室內不同區域的大型幹道,讓大小街道構築為完整的交通網路。今天東京的還有許多主要幹道,是由當時規劃所留下來的痕跡。(如明治通り)

Sumida-park_oldstyle

另外,為了將來預防未來的災害,重建團隊在東京各地設立許多小學與公園,除了提供教育與休閒的功能,也可以成為臨時的避難所。其中兩座大型公園──隅田公園與濱町公園──就蓋在流經東京的隅田川旁邊。重建團隊還在隅田川旁挑選一塊土地,準備建設了一座新的市場,後來成為了知名的「築地魚市場」。

除了這些之外,他們還規劃了新的防火地區、市區的小運河、港口、橋樑、地下水道等各式各樣的設施。

這個牽涉多端、龐大的重建計畫,歷經七年努力後,終於在 1930 年告一段落。這一年的 3 月 24 號,東京市政府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帝都復興完成」的慶祝活動,邀請天皇走訪各地,驗收成果。

不過,後藤新平並沒有能親眼看到這個盛大的場面。慶祝活動舉辦的前一年,他因為腦溢血,已經匆匆告別了人間。

p08L

後藤新平過世以前,東京已經很大程度恢復了原本的元氣。被燒毀的房子,又重新蓋起來;倒掉的百貨公司,如今以更華麗更誘人的姿態登場。

1925 年,環繞著東京行走的鐵路山手線正式完工,位於鐵路線上的新宿、澀谷、池袋,成為了新興的鬧區,與舊的鬧區如上野、銀座,既相互競爭,又連結在一起。地震之前已經十分興盛的消費文化,也跟著都市的重建、交通的再造,又一次流行了起來。

「摩登少女」(modern girl, moga)是這股新風氣中的代表形象。她們剪短了頭髮,穿上了洋裝,漫步在東京銀座街頭。她們在咖啡廳打工,看新電影,聽爵士樂,而且大膽的談戀愛。她們也躍上了新聞與雜誌的版面,成為銷售新產品的代言人。

現實世界中,或許只有很少數人能夠完全符合這些描述,不過「摩登少女」的形象,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象徵。許多人透過購物、消費,想像自己也能成為摩登少女的一員。

moga2

地震之後的日本文藝界,則是開始流行「情色、怪奇、無意義」(Erotic, Grotesque, Nonsense)的創作。在別人眼中看似難懂的藝術,卻成為了摩登少男少女的最愛。這三個詞彙,代表了最新潮、最現代的文化風氣,跟不上的人,就是落後在時代之後。

這時候的日本,已經有了遍及全國的鐵路網,許多生長在「二級城市」的人們,可以搭著火車,進到東京來工作、求學。文藝青年也紛紛到了東京朝聖、取經,他們帶來各地的文化,豐富了東京的文學藝術界,又把東京的最新鮮的風潮帶回家鄉,創造出了屬於地方的現代文化。

地震之後的東京,依舊維持著作為政治、經濟與文化首都的身分。都市裡的小市民,依然能夠享受的消費帶來的愉悅。藉著購物,他們可以不理會日本政治上的紛紛擾擾,不管誰上台誰下台,不管國家做了什麼好事或壞事。他們不像那些走上街頭抗議的民眾一樣激烈,卻用另外一種方式表達了自己對政治的態度。

只是,這樣美好的日子並未延續多久。再過不到十年,日本就要捲入一場泥淖般的戰爭。它帶來的破壞,造成的後果,都要比 1923 年的那場大地震更加深遠、更為嚴重。到那個時候,將再也沒有人能夠自由地選擇想要的生活。東京將經歷一次毀滅,然後經歷一次更為漫長、更為苦澀的復原過程。

參考文獻:

  1. バーバラ・佐藤編。日常生活の誕生 : 戦間期日本の文化変容。東京:柏書房, 2007.6
  2. 竹村民郎。大正文化帝国のユートピア : 世界史の転換期と大衆消費社会の形成。東京:三元社, 2004。
  3. 越澤明。後藤新平 : 大震災と帝都復興。東京 : 筑摩書房,2011。
  4. 筒井清忠。帝都復興の時代 : 関東大震災以後。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1。
  5. Silverberg, Miriam. Erotic, Grotesque, Nonsense: the Mass Culture of Japanese Modern Times.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6. Young, Louise. Beyond the Metropolis: Second Cities and Modern Life in Interwar Japa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3.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涂豐恩,未經授權,請勿轉載)